读话剧《茶馆》之后浅谈

读话剧《茶馆》之后浅谈

说起读老舍的《茶馆》,其实是事出有因,我之前在一次毛概课上看到有同学看的就是这本书,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我很好奇是否很好看,兼之《现代文学》一书还专门花了一章的内容来讲老舍,于是我就萌发了读一读《茶馆》的想法。恰好那时我手中的书已看完,正想着下课后就直接直奔图书馆还书,当然了,还书我总得顺便找一本书来打发一下上晚自习的时间!但我实在是想不到还有什么书可以值得一看,于是就选择了《茶馆》。

或许是时代不同的缘故,我觉得老舍的作品不甚好看,亦或是我对话剧不感兴趣的缘故,所以在看《茶馆》一书时欲望不大。一般好看的书,读者会恨不得一气读完,而《茶馆》没有让我产生这种冲动。虽然如此,但出于做事要有始有终的古训,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既然是文学界公认的的名著,我也不想用味同嚼蜡来形容这一代文豪的作品,但总体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枯燥的,钩不起我往下阅读的欲望。我能将其读完,一半是出于我不想半途而废,一半是我想看看会不会精彩是在后头,因为有的书你看前面未必能发现它的好,只有继续往后看你才会发现他的精妙之所在。

读到最后,虽然谈不上失望,但感觉很累,能读懂确实不易,里面出现的人物实在是太多,让人云里雾里的。当然了,我觉得不好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故事太平淡,而且精神层面也未能引发我的共鸣。郁达夫小说故事性也不是很强,但我就是喜欢看,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所谓的“共鸣”。我看郁达夫,越看越觉得像是在看我自己,特别是看他的《沉沦》、《茫茫夜》,里面的主人翁性格,简直就是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所以说,我看书有两种情况,要么看故事性很强的书,要么看能引发共鸣的书,其余的就算你是举世公认的名著,只要不符合以上两条要求,我都觉得味同嚼蜡。

其实吧!《茶馆》内容上还是不错的,就是技法上不能像小说那样一环扣一环,设置悬念,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或许这是话剧的局限性吧!该话剧分为三幕,每一幕的场景都是在北京城的一个茶馆里,全剧以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五十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作者抓住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几十年的历史跨越和众多人物形象高度浓缩于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期和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看完之后,我在想,话剧是否只适合演出,而不是合当作小说看呢?想来大概也如此,不然他就不叫话剧了。其实老舍本来就是以写小说出名的,而且还是个高产作家,这样的一个人突然转行改为写话剧,似乎有点强人所难了。当然了,再那个时代,如果他不写话剧,那么他就无以为生,这也许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所需吧!假如不顺应时代潮流,那么就只能被社会所边缘化,今天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2016年3月1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话剧《茶馆》之后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