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25天,10.18~10.21君赐食&疾君视之&君命召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25天

原文阅读: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xù)之。侍食君,君祭,先饭。

10.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0.21 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讲解: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陪同国君一道进餐时,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场合,一定要自己先吃点饭。

      (孔子)病重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国君召见,孔子等不及马车备好就先步行去了。

        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打听。这句话在《八佾篇》已经出现过了。

启发思考:

        这几章讲的是孔子的事君之礼,记载孔子事奉国君的行为,其中贯穿了恭敬的态度。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国君赏赐的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郑重地品尝,就像国君在面前一样。品尝之后,再分赐给家人弟子分享,这是尊君之赐。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如果国君赐给生肉,一定把它煮熟了,先荐奉于祖先,光宗耀祖,这是荣君之赐。

      “君赐生,必畜之。”如果国君赐给活物,活鸡、活猪、活羊之类,一定把它养起来,不敢宰杀,这是仁君之赐。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国君请吃饭,饭前要先祭,跟今天天主教基督教饭前先祷告感谢主一样,只是中国人是感谢祖先,不是感谢主。国君祭的时候,就取国君面前的食物先吃,就好像为国君尝食看食物有没有问题一般,这是不敢以客人自居,我还是侍候国君吃饭的“工作人员”。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生病了,国君来探病,这是很大的尊荣。躺床上起不来了,但是头要朝东躺,因为古人室内以西为尊,国君进来,站在西边。不能穿着睡衣见国君,起不来穿朝服,就把朝服盖在被子上,再把“绅”,就是代表身份的束腰的大带子搭在上面,表示对国君的尊重。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国君有事相召,传命一来,都不等车驾准备好,马上就走,步行急趋。步行,难道比车还快吗?为什么不等车呢?这是礼!家人自会准备好车驾追上来,自己再上车。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讲的就是讲畏大人,是对国君、对上级保持诚心敬畏。现代人崇尚平等,尊君常常被视同于拥护集权,有些人会很不认同。从社会结构和功能角度来看,国君往往是一个国家社会秩序稳定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性存在,实则象征着公权。尊君未必是尊某个具体的人,更非拥戴集权,而是尊崇公权。所以,这里敬畏的是什么呢?是任务、是职责、是使命,因为国君、上级,是那任务、职责和使命的人格化。   

        反过来看,孔子的事君之礼,无论是君赐食、赐腥、赐生,还是君祭、君视疾等,国君亦是循礼而行。礼是仪式,言行举止的背后是观念和情感的表达,是对应性的关系中产生的规范要求,是不能单方面存在的。现代社会,随着观念的变化、情感的变迁,对公权的畏之心可能随之有所变化,但诚之意、敬之意,依然是关系双方不可或缺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25天,10.18~10.21君赐食&疾君视之&君命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