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人民日报发布过《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其中的两组数据很醒目:抑郁症发病群体的年龄中,35.32%的是18-24岁;30.28%的是18岁以下的孩子。而这些数据中,有50%是在校的学生。
这份数据,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学习的压力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哪怕是假期,孩子们也不能舒心玩耍。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出行的列车上,原以为会很闹腾的列车,放眼望去是埋头写作业的孩子们。看着身边的孩子都在写作业,有位只带了一张卷子的孩子,原本很淡定地在玩游戏,环顾四周后再也玩不下去。默默地拿出唯一的一张卷子,加入了写作业的行列。
孩子的学习压力,不仅仅来自家庭,还来自同龄人的熏陶。这样的熏陶,一不小心,就会进入“被卷”的行列,迷失了自己的节奏。
节奏迷失的副作用之一是,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学习?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感。
《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往往追求那些不太可能让他们感到更幸福的东西,而忽略那些能使他们感到更幸福的东西。
成人的世界里,追求的幸福更多的是“金钱”,孩子的世界里,追求的幸福似乎变成了更多的“题目”。而真正能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好像离我们、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远了。
怎样才能让人幸福?《社会心理学》给了答案。
第10版的《社会心理学》,是被称为“20世纪百名杰出心理学家”的埃略特·阿伦森为主要作者,心理学教授蒂莫西·D. 威尔逊和塞缪尔·R. 萨默斯共同完成的讲述社会心理学的著作。在这本《社会心理学》,会看到有关社会心理学的那些话题,也能找到让人生变得更幸福的因素。
幸福的不可控因素
想了解什么能让人幸福,有必要先了解幸福的“不可控因素”。关于幸福的“不可控因素”,《社会心理学》给出了两个观点:
• 影响幸福的部分因素,不在人类掌控中
• 不受控制的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对我们的幸福产生影响
认识到这两个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对于不能掌控的幸福因素,我们无能为力。相对应的,我们可以把更多的努力,放在可控的因素上。
如何努力?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三此主义”,就很适合:此身、此时、此地。简单来说,就是做好当下的自己,在当下的时刻,能做到的当下的努力。再简化一点,就是关注到当下的力量。
将当下的力量,注入到通往幸福的途径中。
能够掌控的四种因素
除去不可控的幸福因素,《社会心理学》给出了能够掌控幸福的四种因素:
• 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 心流
• 追求体验而不是物质
• 帮助他人
这四种因素,离不开一个词:关系。
“关系”中,包括了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里,能让人觉得幸福的方式,可以从“帮助他人”中获得,也可以从“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中获得。
为什么“帮助他人”,会让我们觉得幸福?因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也能让自己感受到良好的自我形象。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视频里记录的是孩子打开老师写给自己的鼓励、肯定小纸条,每一位孩子们看过老师的纸条后,脸上浮现的都是发自内心地欣喜。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们眼神中的“光”。对写纸条的老师们而言,这样“帮助他人”的方式,有“幸福”的味道。
“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同样包含了与他人的积极互动。《社会心理学》里,举了进咖啡馆与收银员简短、友好交谈的例子。在这个实验中,只是简单的一个互动,就能给测试者带来美好的心情。
纪录片《9060家族》中的女子,因为常年待在家里,没有与人交流的互动,幸福感并不强。在她的父亲去世之后,需要独自生活的她,在一点点的人际互动中,找到了独自活下去的勇气。
与他人的关系里,“帮助他人”能增加人的幸福感,“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也能增加人的幸福感。对于孩子们来说,除了埋头苦学,关注身边的伙伴,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能让他们感到幸福的。
想要幸福,除了与他人有好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与自己”的好关系。
怎样能与自己有好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提供了两个方法:心流、体验。
“心流”这几年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词。什么是“心流”?《社会心理学》中的定义是:“心流”是一种高度投入某项任务时的感觉,它让人们觉得自己在所从事的活动中正在取得进步,如运动、从事创造性活动(包括写作、作曲、表演)或解决一个趣味难题。
“心流”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心流”会带来“专注”。为什么“专注”能给人带来幸福感?法国心理学家阿兰·布拉克尼耶说过,专注会让人拥有控制感和效率感。而这也是朱光潜先生认为的“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找到喜欢的事,体会“心流”的感觉,也是在体会“幸福”的感觉。
“心流”离不开“体验”,“体验”是幸福组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说起“体验”,《社会心理学》的三位作者,与社会心理学结缘,少不了“体验”的指引。
埃略特·阿伦森从小因为所处的环境,遭受其他孩子欺负,那时埃略特·阿伦森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并没有错,却会受到不认识孩子的欺负?带着这些“体验”带来的思考,30年后,成为了一名社会心理学家的埃略特·阿伦森,才算回答了小时候的一些问题。
蒂莫西·D. 威尔逊从小时候做过的一件“坏事情”中,带着恐惧与疑惑的“体验”,冥冥之中开启了社会心理学的探索。塞缪尔·R. 萨默斯则是通过一次真实的实验,而感受到社会心理学的魅力。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描述过婴儿“体验”的重要性,专注于数学教育的帕梅拉·利贝克,总结的儿童学习数学的秘诀,排在最前面的就是“体验”。
可以说“体验”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并且贯穿一生。想要增加幸福感,多一些真实的“体验”吧。
幸福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藏在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中。
写在结尾的话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总归离不开“生活”二字。在生活中,悟出“幸福”的味道,就像朱光潜先生那样,“把生活看作人生第一桩要事”。
探寻生活中的幸福,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能让我们离幸福更近一些。
以上分享的,只是《社会心理学》中提到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这本如转头般厚重的专业心理学书籍,解答的不止这一点。
时代在快速发展,人们对每个时代的幸福定义不同,但人性并没多大变化。多了解一点心理学知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最不后悔的决定。
如今信息泛滥,真假难辨,专业的书籍,可以说是了解知识的靠谱选择。想了解社会心理学?埃略特·阿伦森等三位作者的《社会心理学》,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这本《社会心理学》,很喜欢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的这句话:阿伦森的书不是摆在人们书架上的纸质书,而是活在人们生活与思想中的富有强大生命力与时代感的“播种机”。
是的,这本《社会心理学》,有很强大的生命力。
我是弥小木,和我一起读书~遇见书,遇见人生的N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