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胸怀

  鲁迅先生曾说过:"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

    于己于人,鲁迅先生都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胸怀的伟大!

    小时候,面对父亲的病,他奔跑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寻钱给父亲买药治病,在清苦的环境中,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

    后来,成为一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始终保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对于孩子的爱护,人所共知。在北京时,他自己没有孩子,到店里看见有些玩具真好,欢喜了,买来了。怎么办?一只不算小的假马,后来拿去送给朋友的儿子了。他曾专门写了十多篇为孩子呼吁的文章,他的心中始终为孩子着想,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鲁迅先生的心中,一直比较重视女性,并没有把女性当作弱者,而是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比如对于女青年的进步,成为勇毅的人,先生就十分尊敬。面对“三一八大屠杀”,他在《记念刘和珍君》里说到:“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的事实,则更是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他欣赏新女性的觉醒,并为之著文呼吁。

    他喜欢青年人,不论识与不识,写信去请教他,没有不详详细细地回复的,他每星期的光阴,用在写回信大约有两天。他在上海,躲起来,不能被允许去教书,去演讲,丢和青年们接触,因此时常感到寂寞,烦躁不安。有敲门声了,他就赶紧伏在窗口看看,是不是他的客人。一面躲藏,一面希望有人来。他内心寂寞,他要和青年在一起,只要对于别人的希望可以满足,有时就是极不认识者的通信,他也并不吝惜自己的精神而置之不理。

    对朋友,他总是替人设想,达到忘我境界。每当有新书出版,他就会很有兴致地拿着包裹纸、绳和浆糊之类的东西,一本一本包起来,要使得朋友们赶快收到。而且,从不肯把这种包裹捆扎的琐事交付别人,时常说:“做这种事就是我的休息。”

    对批评者,鲁迅感觉对于他的攻击虽然多,却觉得废话太多,“解剖刀既不中腠理,子弹所击之处,也不是致命伤。”于是着手找能够指示这病理的解剖学,即有关社会科学的著作,倘使“打着我所不佩服的批评家的伤处了的时候我就一笑,打着我的伤处的时候,我就忍疼,却决不肯有所增减。”像这样的应付批评者们的态度,如果说够得上是批评的话,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人如此。他绝不自是,总会理性待之,虚心接受正确的指引。

    对自己,鲁迅先生的自我批评是很严肃的,他承认时常在解剖别人,然而更无情的是解剖自己。鲁迅先生就是自己“肩了黑暗的闸门”,让别人生存。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有了这样伟大的胸怀,才造就了一代文学大师鲁迅。让人敬仰,激人奋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先生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