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你的爱丽丝

    某天,遇见了,一个未曾邀约的人,瞬间,好似听到了彼此地呼唤,仿佛在哪世的轮回里,彼此相认;

    当爱偶然相逢,便想在烟火里追逐火苗,仿佛四季是好春,处处好情致。

    每个人都会真诚地爱过一个人,看着对方的时候,会忍不住感叹:今夕何夕啊,得见此良人。

    三生石上,刻下一段姻缘,谁,是你的爱丽丝。

    “Mi re mi re mi ti re do la——”。

    你可能没听过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但一定听过《献给爱丽丝》。

      被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的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而创作的《献给爱丽丝》更是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图片发自App

《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人们不仅熟悉它优美的旋律,对小品背后的故事,也众说纷纭。对这首曲子背后的创作背景,流传几个版本,1)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 )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 》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2、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也许这些版本都是虚构了,也许并没有“爱丽丝”这个人,但音乐的情感已深入人心,这首优美的钢琴曲,流露出纯真美好感觉,给人的内心带来一种净化。"特蕾泽"也好,"爱丽丝"也好并不是最重要的,可以理解为贝多芬归根结底要献给的,是崇高的"爱情",是人类所有善良的女性。

    《献给爱丽丝》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回旋曲是由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它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单主题的和对比主题的。前者的各个插部是主部的展开,而后者的各个插部则是和主部相对比的新主题,插部相互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有些回旋曲是把两种类型结合起来,其中一些插部是单主题的,而另一些插部则是对比主题的。

    《献给爱丽丝》共有5各个部分,主部先后出现3次,主部之间有两个插部出现。两个插部分分别塑造了与主部不同的形象。第一插部从小调式跳入大调式,使音乐从温柔变成热情开朗。旋律又巧妙地转回主部之后,出现第二插部,这部分是趋于平稳,好像经历人生挫折之后,沉静下来沉思,紧接着一连串的琶音自然过渡到主部,又回到纯真愉悦的氛围。

      贝多芬写《献给爱丽丝》时已经40岁了,人生的痛苦经历折磨着他,但在这首曲子里,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悲伤,反而感受到对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赞美,“在痛苦中寻找快乐”是贝多芬的人生信条。他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耳朵几乎听不见声音了,这些纯净的旋律是从他高贵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来的。

    愿每个人都能遇见心中的“爱丽丝”。

更多请关注公众号“瑾瑜小屋”。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是你的爱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