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许听说过“明日之星”吧。这是一家位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心理辅导机构,主要针对5-18岁的少年儿童,为孩子们提供单独和集体形式的心理辅导。同时定期举办名为“希望之城”的夏令营活动。引用孩子的话说“我去明日之星,不是去做心理辅导,我是跟他们讨论问题的。”
一对夫妻来到明日之星辅导中心,咨询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他们10岁的女儿,是那种比较难对付的孩子。只要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大喊大叫,凡事都要按照她的想法来,否则就会把家里闹个天翻地覆。他们遇到了困难,想找个导师替他们管管女儿,管好了再还给他们 。或者他们自己也需要学习,改善改善教育方法。
像这样的父母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了。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美国赛西.高夫, 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三位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陈立,刘华译。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童年时期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自己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作者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也许后者才是更重要的环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分享一下这本书的三个重点内容,分别是:把握好亲子关系的尺度;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把握好亲子关系的尺度
养儿育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比如作者第一次送心爱的女儿上学,开学一周后校长致家长的信中说,邀请家长加入学校的“独立行动”,从第三周开始,家长在停车线外和孩子说再见,让孩子独立走入教学楼……
尽管这封信措辞婉转、言语诚恳,作为家长还是不放心孩子,第二周反复带孩子练习找教室。第三周的早上,作者的心就七上八下,故作镇定,鼓励孩子。
目送孩子小小的身影,心里还是放心不下。焦虑和惧怕战胜了理智,折返回学校的停车场,疯了似的去看看女儿是否找到教室,谢天谢地,在最后一扇窗户时,看见了女儿。当时悄悄地溜回去,钻进车里,关上门,手握方向盘,泪水夺眶而出。
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放手。那么,如何把握爱与怕、管教与慈爱、约束与自由之间的适宜尺度呢?
首先,信任孩子,尽量鼓励孩子独立。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他(她)的能力,相信他(她)能做得很好。
其次,管教孩子的初衷是为了教育、改善和保护孩子。管教孩子是出于爱孩子,管教的过程中不能伤害或者羞辱孩子,否则只会招来孩子叛逆。好的父母应该把慈爱融入对孩子的管教中,并且始终如一地奉行下去。
再者就是,鼓励孩子独立,允许他们享受自由的同时,适当约束孩子,设立有益健康的规矩。
父母经常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遇到这事你会怎么办?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韧性。
二、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我们很多人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成为怎样的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其说是满足孩子的需要,不如说是治疗童年时期留下来的伤痕。
童年时期留下的回忆,有阳光,也有阴影,我们不能把自己憧憬的理想父母奉献给孩子,这不是他们需要的。
年轻一代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一门心思地改变子女,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和改变。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正如美国最有名的女人希拉里 . 克林顿所说的“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 ,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 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共同成长。
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都是天生的。我们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仔细研究孩子的的禀赋,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摸清他们的脾气、兴趣和爱好,顺其自然地养育他们,积极参与他们的世界。
我们要给孩子安全感,充实感,跟孩子真正意义上交流。父母的投入对于亲子交流至关重要,不过这种投入不能超越底线,让孩子无法接受。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还要给予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鼓励,鼓励需要的品质有:冷静客观,心平气和;仔细倾听,明察秋毫;留心观察,持之以恒;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鼓励最重要的的前提是信念,信念把以上四个元素有机统一起来,帮助父母为孩子驱散迷雾,与孩子一起并肩作战。
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子女为中心,作者建议作为家长一定不要抛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始终把稳定的婚姻关系放在首位,单亲家庭的父母,自己也应该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有自己的生活乐趣,经常充电。父母的这些做法会成为孩子未来
学习的榜样。
三、心智成熟的旅程
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而且心灵纯洁的人”等问题。
“父母只要A,孩子就会B”暂且把这个结构称为“家长们的压力陷阱”吧,一旦按照这样的句式来思考问题,大家就会落入陷阱。只要做到了A,B就一定会发生 只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孩子就会学习好;只要正确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有出息……我们仔细想想,这种推理是不成立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家长是否会落入到这个陷阱呢?如果有,是在哪些方面?
子女如何成长,父母其实是控制不了的。世事难料,孩子成长的路途上,有太多的岔路,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出乱子。所以说,一门心思想做完美家长只会导致负罪感。父母只有解放自己,放下压力,才能告别了失落与无望。
尤金.彼得森说过:“做父母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懦弱似乎是父母的大敌,在常人眼里,父母“理应是”强壮的人,有自制力,凡事尽在掌握中。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我们都是懦弱的人,逞强是行不通的。孩子渴望从父母身上得到什么呢?
1、心灵纯洁的父母。心灵纯洁的父母懂得,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急不来的。他们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天性,知晓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他们的内心安详而宁静,对孩子充满了信任。
2、爱与仁慈。有一位妈妈跟作者讲了一个故事,她儿子打完比赛后喝了酒,之后和另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开车回家,进小区时横冲直撞,被邻居看到,打电话告诉了她。
这位妈妈选择在第二天早上,儿子清醒的时候,对儿子说:“有个关心你的人打电话给我,说你昨晚开车不守规矩。先别问我是谁说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没到法定年龄就喝酒,而且还酒后驾车。你去把车钥匙拿来,等你爸回来再决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你开车吧,你辜负了我和你爸爸对你的信任,也让我们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我希望你能脚踏实地,健康生活。”
妈妈的这番话既教育了儿子,也让孩子明白爸妈对他的慈爱。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分享的三个内容是:把握好亲子关系的尺度;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心智成熟的旅程。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改变自己,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今天必读经典《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给你带来启发,不妨翻开这本书,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