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乙己一点不同的看法

       看到很多对鲁迅先生这篇孔乙己的评价,有一些声音是嘲笑孔乙己人设的,可我再次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突然有了一点不同的看法,希望跟大家分享,也希望有跟我同样想法的人评论。

        对于茴香豆写法的问题,这里面得到的诟病最多,甚至我发现在我初中语文课的文章分析标准答案中,对没看错是“标准答案”,我现在不明白对于一篇文章的分析怎么会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情况,本来的样子不应该是各抒己见,有多重思想吗?孔乙己满口的之乎者也,也掌握了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可是旁边的人没有人能听得懂他在说什么,甚至觉得他学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很窘迫,所以他所做的一切在旁人看人都是滑稽的,我在想鲁迅先生是用这篇文章来抨击孔乙己吗,细读呐喊我觉得,他主要是在抨击一个病态的社会,一大群冷漠而麻木的人,而孔乙己是一面镜子来反射出这些人,每个年代的社会都有一个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潜在的规律,顺此道者倡,反之则亡,显然鲁迅先生与他当时的社会主旋律是格格不入的,相反一再抨击,就是为了唤醒这些在病态主旋律中沉睡的人。孔乙己身处乱世,是一个文人不受待见,甚至生存都有威胁的年代,你让他怎么办。当然也有一些读书人,甚至是读书读的好的人也迈入这主旋律之中,举人老爷对孔乙己乱用私刑,因为几本书打断他的腿,让他失去了最后生存的能力,最终导致孔乙己最终的死亡。相识的酒店老板面对已经残疾的孔乙己没有一丝同情,甚至还调侃他,好在最终还是愿意卖给他酒,说明底层人还保留着最后的一丝人性,由此可见人们麻木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还有拯救的可能。

        孔乙己自己生活窘迫,但是对于儿童还是有所关爱,把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孩子是未来,我觉得是他内心对于未来还是有所期待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善良的人往往没有好的结果,这也许也是孔乙己走到今天这个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只是偷几本书,还保留着读书人的底线,也许是因为怯懦,也许是因为善良。

        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混沌社会中仍保留清醒头脑查看世界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孔乙己一点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