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够优雅地老去II溯源

【文字家园】

对于“两鬓斑白”这个不期而至的词语,冒出自己的脑海感到有点不可思议。这个词语当初由想象成为镜子里的现实,内心不免有点忐忑。

我在记忆里翻找证据,想要刨根溯源。

“两鬓斑白”这个词语,记得我曾经在小学作文里写父亲的时候用过,原话是:“我的爸爸是一个农民,但是他是一个厉害的农民。他的两鬓虽然已经斑白,但是他依然每天笑口常开,很远很远就能听见他爽朗的哈哈大笑的声音.....”(这一句不一定是原话了,大概的意思罢!)

父亲的确爱笑。其时我还小,家里姊妹多,我们弟兄姊妹六个,加上伯父的遗孤,七个孩子就像七个葫芦娃,家里光孩子就可以坐一大桌子。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一大家子人吃饭的场景,就知道有多么壮观。家里那时候并不富有,那时候也还没有小康生活的标准,但是父亲并不忧愁,他给我们定的目标是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每天都看见他笑哈哈地和村里人说话,嗓门还特别大。我后来明白为什么父亲被人妒忌,估计因为喜欢笑,别人都觉得我们家的日子充满了甜蜜。那个年代吃米饭都奢侈的年代,你能不招人妒忌吗?

我经常在放学回家的村口,就能听见菜地里传来父亲的哈哈大笑。他总有说不完的笑话。

哪怕遇见天大的事情,他都说:“哈哈,怕啥?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顶着呢!”

那时候尚小,但这句话理解起来不难。觉得是那么个道理。

吃饭的时候,妈妈看着一家人吃饭发愁,一日三餐,都是她在锅台灶沿操劳。父亲一边喝酒,一边哈哈大笑着,给我们讲他的过往,他年轻时候的故事。

“还笑,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妈妈没好气地假装生气,别过脸去。

“哈哈哈,”父亲端起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有什么好担心的?你看看我们这些娃,以后一个个长大成才了,他们可都是我们家的银行!”

我的天!我们家有那么有钱吗?


若干年以后,我还真佩服父亲对于子女的期待和预判。那时候艰辛抚养长大的孩子,以后还真能成为他的银行。三个姐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家,虽然在农村,虽然没有很富有,但是她们都能隔三差五地回娘家,更别说在父母的生日或者过年过节,一定要赶回家里。她们从来不会忘记给母亲带上一块肉或者一条鱼,一些水果,给父亲带回他最喜欢喝的包谷酒(现在才明白,那也是当年的纯粮食所精酿而成啊!怪不得父亲那么喜欢!)

我后来离开老家出来读书,我第一次拿到工资的时候,从工资里拿出了两百元从邮局寄回了老家。从此便成为一种习惯:按时给父母寄回生活费,无论多少。春节回去,父亲翻出一本他用烟盒装订的账本,说:“老七,你看,你今年给你爸妈寄的钱,我都记着呢!我和你妈的零花可都是你的银行存的!”

老七是我的排行,也是我从小到大的乳名。我后来很疑惑,算得上有文化的父亲,给三个姐姐、一个哥哥都取了极具特色,甚至有诗意的名字,为什么到了我这里,就没有继续发扬光大?用那么老土的排行,喊了我那么久?

比如大姐的名字叫米佳,二姐的名字叫安娜,哥哥的名字叫贵华,村里村外谁不说好?我这“老七”,土掉渣的喊法,也不知道父亲是否是觉得,到了我这里乳名就不重要了?

但记账这一点上,父亲是自始至终都认真的。虽然整天嘻嘻哈哈,但是作为曾经村里当了若干年会计的他,记账、总结,成为了他的一种职业习惯。每年过年,我们都会坐在堂屋里,围着火塘,伴随着火塘里跳跃的温暖的火光,我看着父亲因为喝了两杯酒而微微泛红的脸,在火塘的映衬下发出智慧的光。在那依稀的微光里,我隐隐瞅见的,他那两鬓斑白的,日渐稀少的头发。

父亲不会忧虑于这些,在他哈哈大笑的声音里,在每年春节大年三十的守夜中,我们听着父亲给我们兄弟姐妹做完“年度总结”,听他念叨一年的“财政收支汇报”,然后给我们开始“忆苦思甜”的思想政治教育!

那时候没有电视,也还没有手机。我们习惯于这样围着火塘,其乐融融的家庭报告会,品尝着母亲不知道压在哪个箱底的花生和核桃、瓜果,这些平常被母亲藏起来的美食,到了这一天,母亲就不再隐瞒我们。

我似乎终于找到了“遗传基因”这个很好的医学术语,也终于给自己找到了足以安慰的藉口。

那时候,虽然家里没有钱,但是一大家人自得其乐。母亲总会假装着抱怨父亲,说他开支过盛:“你怎么就不省着一点?看这一年,又没有余剩?”母亲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普通农村妇人,对于父亲,不会过分苛责,却也在微笑的口气中给予父亲一点嗔怪,让父亲能够好好总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娃他娘,不要说我今年又没有挣钱!你看,这六个娃,不都是我们俩挣的?这些都是我们攒下的银行呢!!!”父亲又打着哈哈,笑着,举起手里的杯子,对母亲安慰道。

哈哈哈!我想我们家便是一半受了父亲的熏陶,一半受了母亲的隐忍。让我们兄弟姐妹每个人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处变不惊。

于是,我也就顺便找到了我们家,关于“孝心”基因的根源,想来也是遗传下来的吧?

父亲虽然大大咧咧、整天嘻嘻哈哈,却总是在给我们灌输一些人生的正能量;母亲任劳任怨,对内勤俭节约,以维持大家庭的正常开支;对外仗义疏财,以德报怨,给我们播下了一些善念的种子。


姐姐和哥哥们的孝心之举,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行为,都被父母作为家里的正面教材,一直做为我有认知以来,我们家“餐桌文化”的内容之一,不自觉地,一个个地言传身教留了下来。

孩子们虽然都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却也行得正走得端,父母的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在培养孩子这方面,我想,也不算失败。

如此说来,我其实干嘛要担心自己的孩子,她现在的叛逆或者一些执拗的想法,将来会没有孝心?又或者担心她们,会不会忘记了回报,这个头顶地中海,两鬓斑白的,终将老去的“老头”?

这样想着,我的一颗心,便坦然了。

我还年轻,心若年轻,一切都不算老。

我这样想着,便抬起头看着远方的你,如果你正好也看见了这段文字。

你说呢?

(未完待续......)

【文字家园】优质散文、小说、评文投稿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我们能够优雅地老去II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