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考核中的失信问题研究及解决对策分析

  • 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采用网络课程来进行教学和考核。然而,在医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和考核中,经常会出现失信问题,即通过不诚信的方式获得学习和考核成绩。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生应有的道德准则,而且会严重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因此,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医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及考核中的失信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对策,提高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综合素质。

在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和考核中,失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各种工具对答案进行作弊,如使用网上搜索引擎等;二是与同学之间相互抄袭,考试作弊等行为;三是通过贿赂或请人代考等手段获取高分。这些行为都会严重违背医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甚至会对日后成为一名医生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失信行为的成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影响。首先,由于医学生学习量大、压力大,为了获得好成绩而采取不诚信的方式更容易获得好成绩,从而产生利益驱动的心理。其次,一些医学生可能存在焦虑、自尊心、成就追求等心理因素,因而会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获取好成绩,从而获得自我肯定和成就感。再次,一些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道德缺乏深刻认识,因而容易出现失信行为。

为了解决医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及考核中的失信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相关措施的实施。首先,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其次,课程设计应重视开发能有效防止作弊的考试系统和教学辅助工具,并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此外,学校和教育机构可通过采取科技手段(如人脸识别、IP地址监控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在线监测,既能有效地防止作弊,也能保障教学公平度。同时,课堂教学形式更换为授课+辅导结合,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督导在线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塑知识体系等一系列措施。

总之,医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及考核中失信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教育难点,诚信问题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是必须的。在这一背景下,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不仅需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成长素质,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解情感负担、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使医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并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 立项依据

项目研究意义及同类研究现状分析,论述应用前景

(一)项目研究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高校延迟开学,为实现“停课不停学”,各大医学类院校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了众多线上课程的教学,旨在打破地域限制,弥补学习空档期,提高医学生知识储备,为其个人发展夯实基础,贡献于祖国的医学事业。但医学生网课学习过程中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趋于普遍,通过不正当手段“刷课”,线上考试作弊等自欺欺人的行为严重影响学风建设,破坏诚信体系。因此,提高医学生诚信意识,规范网络教学诚信体系,净化学风建设,改善失信现状确是当务之急,也极其重要,且有利于我国医药卫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同类研究现状分析

在充分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注意到,网络学习失信问题已经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多聚焦于表征建模、行为归因和行为检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分别注重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外在特征、内在动机和外在因素、检测和纠正。而我国对于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研究较少,有限的研究也停留在失信行为描述和动机分析层面。国内有学者借鉴行为计划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模型对大学生网络学习失信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失信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观念和过往失信经验对大学生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显著影响。相关研究很少给出建设性对策,或者提出的政策较为强制,不具有持久可行性。对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针对性研究存在的欠缺,使得医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失信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得到遏制,对这一群体的学习成效和人格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论述应用前景

网络学习失信行为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出现的违反学业规范和学术规范的行为。网络学习失信行为普遍存在,并会对学生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网络学习质量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信息化成效。从心理学角度对医学生网络学习失信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了解网络学习的阻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控措施,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本项目以医学生为研究主体,研究目标较为明确且有较好的针对性,从个体主体意识出发,角度新颖,旨在深入挖掘医学生本身出现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根本原因,主体视角下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此外,本项目的研究结果能够填补国内目前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针对性研究空缺,可为国内医药卫生教育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项目所得出的⼼理学分析结果以及心理学干预方案,可作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依据和引导,助力医学生将诚信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行为意识,将诚信意识与自制力、行动力相结合,从本质上理解诚信内涵与外延,从真正意义上肯定诚信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加强诚信实践,内化诚信理念,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和学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项目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三、项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项目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研究医学生群体网络课程学习中“刷课”、线上考试作弊的失信行为。实际上,关于网络刷课的定义主要有三种:

连续密集的短时间大量学习网络课程;

打开课程后本人去做无关事情,只追求“看完”这个结果;

运用“特殊手段”追求“高效率”和“高正确率”。

本项目主要针对第三种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即本项目中出现的“刷课”一词都是特指运用“特殊手段”追求网课完成的“高效率”和“高正确率”的失信行为。本项目将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基于心理学视角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刷课”问题、线上考试作弊问题对广大医学类高校学生群体进行调研。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进行过“刷课”或作弊行为的医学生在医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2.调查医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包括重要性,趣味性,合理性等)

3.调查医学生对“刷课”或作弊行为的普遍认识。(包括存在性,行为性质,个人意愿等)

4.针对存在“刷课”或作弊行为群体进行相关调查,包括但不限于途径,费用,原因,刷课的课程种类,自我审视等,重点挖掘其中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5.针对从不“刷课”及从不作弊群体进行相关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原因,行为评价,条件假设等。(侧重于调查其中的心理活动因素)

6.调查医学生群体对“刷课”及作弊现象的见解以及建议。

7.调查学生群体对“网络课程”的见解以及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开课院校,网络平台,课程本身等)

8.探究针对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解决方案。(侧重于心理学干预方案)

  • 研究目标

1.分析现行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存在的问题,为建立更加有效、高质量的网络通识课程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为国内医药卫生教育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2.从个体主体意识出发(即医学生本身),结合计划行为理论、中立态度、道德欺骗等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医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及考核中的失信行为的现状、成因、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科学分析整合,充分参考专业文献理论成果,听取专业人士意见等,提出针对医学生群体的可行性方案,为医学类高校有效遏制医学生“刷课”、考试作弊及诚信考试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基于心理学理论基础,从医学生本身的角度,探究改善网络学习失信现状的心理学干预方案。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也具有挑战性,要求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本项目侧重医学生主体的心理学分析,但同时也会从开课院校,网络平台,网课质量等多个角度剖析网络学习失信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要求团队成员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3.避免调查结果仅停留在理论,要求调查结果可为改善现状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研究方案

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项目研究对象为天津市各大高校的医学生群体。样本选择的纳入标准:(1)具有网络学习经验的天津市各大高校的在读医学生;(2)对网络学习失信行为有一定了解;(3)身心健康并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可独立完成问卷调查;(4)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以及相关文献查阅,较为全面的掌握疫情期间各高校医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心理、情感意识的情况与特点,以及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2)建立研究模型

网络学习本质上是行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决定的过程,在此意义上,医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应该受到个人动机、参照群体和周围环境的交互影响。本项目研究将结合著名的心理学之计划行为理论,重点围绕其中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信念、以往失信经验等核心要素进行研究模型设计。

(3)问卷调查法

此为本项目的重点研究方法。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将广泛借鉴现有研究文献,总结其中的心理学影响因素,编制调查问卷。题目设置包括但不限于调查医学生基本信息,网络学习失信行为影响因素问卷将以线上形式发放

(4)线上访谈法

就天津医科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和负责网络课程管理的相关人员中进行随机个案访谈,探究医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向负责人了解相关情况,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试提出解决方案。

(5)预实验法

项目实施前期即设置相关问卷,调查目前医学生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发生频率,产生原因及发生机制初步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后,可随机抽取部分在校医学生进行小范围的方案实施定时观察网络学习失信行为的改善效果,从而检测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后续更为实用合理的方案的确立奠定理论基础。

步骤与技术路线

(1)前期准备

通过对万方、中国知网等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以及相关文献查询,整理和分析资料,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心理因素,结合心理学、统计学知识及自身学习现状,组内成员讨论,汇总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2)前期问卷编制与发放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一份名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学生网络课程学习及考核过程中的失信问题研究》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人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级,专业,院校,使用的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以及涉及在线课程学习及考核失信的调查。线上发布问卷。

(3)回收前期问卷,整理数据,制作精细的正式问卷

针对前期问卷,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分析医学生疫情期间在线课程学习及考核中失信行为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各因素的占比,并以此为重要依据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正式问卷,随后以线上形式发放正式问卷。   (4)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项目组成员对综合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疫情期间医学生在线课程学习及考核失信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结论进行组内讨论,同时参考有关解决方法的文献资料和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而得出科学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初步解决方案。

(5)进行预实验

根据拟定的解决方案随机抽取部分班级医学生进行预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全院乃至全校进行随机化实验。    (6)预实验信息反馈与解决方案完善

收集被实验人员的后期反馈,同时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收集广大同学的意见,对原来的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以增强其实用性和科学性。

可行性分析

(1)前期准备

本项目组成员已通过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要调查研究的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同时认真研习了网课失信行为的相关调查,结合时事,制定前期问卷调查,使得该研究更具准确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2)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以天津医科大学以及天津市多所高校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容量足够大,并且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完全随机抽样调查,从而使统计结果更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也为后续的统计结果分析提供了方便。

(3)统计分析

利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结论更具科学性。

(4)预实验法

本项目组在前期问卷调查以及综合分析后拟定初步解决方案并进行预实验,且会根据预实验成果对方案进行完善总结和升华,保证了解决方案在现实中的可行性。

(5)成本预算

在众多的调查方法中,问卷调查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方法,更加适合资金不是很充裕的大学生调查组。本项目组的调查正是采取线上问卷与线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问卷不仅具有传播速度更快、调查范围广、统计方便等优点,其成本更是接近于零;线上访谈在保证几乎零成本的同时还可具体询问被调查者,结果也更能使人信服。综上,成本预算较低,可行性较高。

2.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2020年6月—7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网络学习失信现状以及“刷课”、考试作弊的⼼理学研究,并自学相关的⼼理学、统计学知识;编制前期调查问卷,初步了解身边医学生“刷课”、考试作弊现状及其原因、表现形式。

2020年8月—11月:设计、编写心理学调查问卷,与指导教师密切沟通以保证问卷的专业性、合理性及针对性。

2020年12月—2021年2月:正值诸多网络课程结课考试时期,发放问卷,线上访谈,分析结果。

2021年3月—4月:得出⼼理学分析结论,重点从医学生主体角度提出初步的解决对策。

2021年5月—5月:进行预实验,修正解决对策,得出最终研究结论。

2021年6月—6月: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五、研究基础

实现预期目标已具备的研究工作基础和主要设备条件

研究工作基础

1.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

1985年,伊赛克·艾奇森提出了著名的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是对理性行为理论的发展,广泛用于解释个体行为,在预测力上优于其他行为模型。而网络学习本质上是行为、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决定的过程,在此意义上,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应该受到个人动机、参照群体和周围环境的交互影响。本研究借鉴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分析医学生网络学习失信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质量和规范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5.主要参考文献

[1]陈长胜,孟祥增,徐振国,等.大学生网络学习中失信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6):3-12. DOI:10.3969/j.issn.1001-8700.2018.06.001.

[2]彭海滨,纪荣兴.心理学视角下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考试作弊[J].校园心理,2016,14(5):339-341. DOI:10.3969/j.issn.1673-1662.2016.05.018.

[3]孙文静,罗俊.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心理学探究[J].学周刊,2017,34(34):11-1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04.

[4]马丽霞,杨海燕,韩泽林,等.基于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探析[J].高教学刊,2017,(2):36-37,39.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