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83天,13.9子适卫,冉有仆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83天

原文阅读: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讲解: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再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使人民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之后再该采取什么措施呢?”孔子说:“(以礼乐)教化人民。”

启发思考:

        这段对话清晰地表达出了孔子施政纲领的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一庶,人众众多;二富,生活富足;三教,礼乐教化。

        如果一个地方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就要想办法鼓励民众多生育、开辟荒地、聚集人口。如果人口足够多了,就要努力地组织发展生产,让民众的生活富裕起来。当民众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之后,吃得饱,穿得暖了,就要展开教化工作,要兴办教育、组织各种公众活动,施行礼乐教化,让人民知礼懂礼,达成社会和谐。

          管子也说过,治理国家的要略,在于先富民,民衣食足然后知荣辱。孟子也说过,好年景百姓一年都劳苦,坏年景就会饿死人,如此则“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可见,聚集人口,让人民富裕为先,教化之功在后。

        本章中孔子提出“先富后教”,这个次序安排很必要,是符合人性基本需求的次序。如果连基本的生计问题都没解决,那其他任何事情都谈不上。但如果百姓的生计已不成问题了,就要开始对民众的教育工作,绝对不可对老百姓只富不教。

        这一段内容可以与“子贡问政”一章结合起来理解:一食、二兵、三信;按重要性来区分,则是一信、二食、三兵。精神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物质缺乏更容易造成道德堕落。穷生奸邪,富长良心。所以,社会治理要考虑以个人为出发点到天下,以物质出发点到精神,并非离开个人而能有天下,也不能离开物质而言精神。   

        孔子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思想洞见,现在依然有效,我们现在基本完成了全民脱贫的历史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新的目标,也会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个体对精神成长的需求,社会国家对教育文化品质的关注。

        那么,谁来教育普通百姓呢?对孔子而言,当然是像孔门学校所培养的君子。孔子办教育不光是亲自培养弟子,而且最终要扩展开,外化到普通百姓中间,形成社会风气的变化,造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一点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重要内容。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也在国家学校的系统教育体系之外,越来越多的社会教育体系逐步发展起来,也许能在民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方面起到越来越有价值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83天,13.9子适卫,冉有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