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药而愈丨樊登读书《少即是多》

文丨誉安 Day23@365日更营

今天下午去给孩子报名英语班,接待老师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跟孩子妈聊天熟络以后,突然说了一句:“感觉你老公的英语应该没有你好吧,看他都没怎么说”。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因为我全程都有跟老师交流,而且当她用英语滔滔不绝地介绍时,跟一脸茫然的老婆相比,我可是一直在边上有仔细地在听。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我事后在路上跟孩子妈确认了一个念头:“我是不是现在气场很弱?”孩子妈很诚恳地点头:“是。”看来过去一年的焦虑,余威依然巨大。

所以翻出了樊登读书,看看从最近听的《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中能否从自我减压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和认知。

其一,Less is more。最开始接触这个概念,是因为喜欢用手机拍些照片开始。这次从讲述北欧的生活状态和态度的书中再次听到,确实惊喜。

焦虑的来源之一,可以用佛教的“求不得苦”来部分印证。为何总是得不到?是因为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少么?社会发展到了如今的程度,实际早就已经脱离了曾经因为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快乐也基本不再建立于家里又添置了冰箱、自行车或者电视的上面。

所以当幸福感建立在物质上面时,得到时的欣喜若狂,基本会随着得到而如潮水般地退去。社会已经从过去的加法时代,进入到了减法时代。所以选择太多,也是构成了当下焦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二,学会享受工作。我们看待工作的方式,往往同样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因为工作和生活本为一体,如果把二者黑白分明的区分开来。相信我,那才是岔劈人生的里程碑。这种统一贯通的思维,并不是用来回答如“那工作就应该带回加来做咯?”的这类灵魂拷问的。

以我浅见,这种思维解决的是我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当我们觉得工作仅仅是用自己的“时间”来换取“金钱”时,那工作无论是否带回了家里,即便在公司,我们就能够与之“和平共处”了么?就更不用说,如何能够通过跟它“如胶似漆”地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就感了。

其三,保持正念。“正念”--樊登读书的高频词。据他自己提过有读者听了《正念的奇迹》不下一百遍,堪称“听而时习之”。形成一套正向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真的太重要了。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老爷子所著的《思维方式》一书中,就特别记录了他的哲学思想所具化成的公式:

人生及工作的成就=思维方式X热情X努力

热情和努力,只要行动那么都是从零开始增加,区别仅仅在于多少。此处可不适用于Less is more的结论了。而思维方式却是一个有正负的“向量”,它直接决定了公式的结果“走向”。

所谓“一念成佛还是一念成魔”,就全靠思维方式到底为积极乐观的“正念”还是消极悲观的“负念”而定了。人生的每时每分每秒,瞬息之间,闪念一刻,都是思维方式的火花闪灭之时。方式无外乎接受自己的当下,撕掉自己“受害者”的妄念标签。

对身外世界而言,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对自己内心而言,我们却最应该为自己负责。

其四,活在未来。明明不是刚刚想到了要活在当下的么?怎么又要往未来而活了呢?继续凭借浅见。

所谓活在当下,是接受由过去构成的自己。是与自己的一次和解,为的是不再纠结和焦虑。是主动承担了过去种种不满失意的责任,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现实的状况也是我们的肉身就好好的存在于“当下”的现在,至少目前的公开科技还尚未达到能够穿越时空的程度。

那么什么又是“活在未来”?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或者说我们期望的理想状态。对美好的向往,应该是每个人内心最底层的渴望。所以只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才能够成为引导当下行动的“重元素行星发动机”。

未来放置的是我们的眼光和心态,当下存在的是驱动出的作为和言行。身心横跨于现在和未来,又统统属于“我自己”一身之上。

提笔至此,我已经明确了今天的经历之于我的那0.01的作用。可以安心碎觉。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

我在寻找自己的路上,要不要一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药而愈丨樊登读书《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