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式教学诊断

          赵云涛,2021.11.1

    今天上午魏教授介绍了的切片式教学诊断,问题:教学设计活动有规律吗?是基于经验上课还是基于规律上课?

一.切片式教学诊断

  先植入一个概念:切片,就像一个大南瓜,一次吃不完,每次只切一片,再切一片,再切一片,直到切完。切片式教学诊断是把教学的过程一段一段切开,比如:导入的切片诊断,板书的切片诊断,提问的切片诊断,检测环节提问的切片诊断,评课的切片诊断,小组合作的切片诊断等等,每次只研究一个片段,把典型性的课例放在一起对比,然后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指导教学实践和评课实践。

    实际上我不知道什么是切片式教学诊断,魏教育说他的书还没有出来,我只能根据他的讲述,用数学的类比和模糊定义的方法来描述。

    1.导入式切片诊断

    秒的认识案例:

    场景一:同学们,零八年有了一件大事,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视频播放奥运会现场十秒倒计时,十、九……一;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奥运会开幕式,还有那些地方会用到倒计时,学生回答火箭发射时会用倒计时,然后教师播放火箭发射的场景,十,九,八,……一;这些都是用秒来计时的,同学再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用秒计时,学生回答在短跑比赛的时候,播放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夺得百米赛跑冠军的视频画面,就从下面再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来计时,学生回答在游泳比赛的时候也用秒来计时,然后引入新课,用时四分多。

    场景二:

    同学们,零八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这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最激动人心的是奥运会的开幕式,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奥运会的开幕式,教师出示开幕式最后60秒倒计时,教师提问上面的60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回答60秒倒计时,教师说让学生心里数着和视频一起倒计时,60、50、40、30、20、10,然后就是暂停,告诉学生刚才的倒计时是十秒十秒倒计时,然后继续播放10、9……1,倒计时结束,燃放烟花,全场沸腾。老师继续说到,同学们,奥运会开幕了,我们每个人都感到热血沸腾,但是最辛苦的是谁呀?(运动员)那我们应该不应该把掌声送给他们呢?(全场师生鼓掌),刚才我们倒计时的时候用的是什么单位呢,(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秒的认识。(板书课题) 导入结束,用时五分多。

    相比这两种导入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不多说,直接上图,自己分辨。

导入式切片诊断

    导入厚重的原理:1.能利用导入素材,初步揭示或达成目标,使导入显得厚重。2.导入素材的再次利用,充分发挥导入素材的价值,实现导入的厚重。教学中充满教学设计原理!

  2.板书的切片式诊断

    因为从小被老师诊断为:写字像屎壳郎蘸墨水在纸上爬,成长到现在:写字像好几个屎壳郎蘸墨水满纸爬。所以我一直对板书设计兴趣不大,也没有好好的设计过自己的板书,讲优质课的时候,教研室评价表上都写了要把字写好,要把板书设计合理,当时只是一笑了之,一等奖都拿到手了,板书还是什么大问题吗?当魏老师再一次呈现板书设计切片诊断案例时,我的那根弦突然接上了,因为本学期我有意想报名参加优质课,借用石东洋教授讲的数学应用理论来说,这就是柯西定律,内部的任意一点在外部都会显现,部分决定整体,细节决定成败,极小的细节也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更何况报书本来就是优质课的一个评价指标之一。

优秀板书示范

    板书的原理:一是空间布局规划合理。比如对联式,上联和下联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横批是标题,中间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文字要简练,书写优美,色彩突出,我和审美观点。二是来自于对主题的艺术加工。比如标题是猫,最后的板书设计是用线条勾画出来的猫的图片,既能揭示主题,又有对体现中心内容的关键词的梳理,而且直观形象化。

    3.检测环节提问的切片式诊断

    前提是检测环节的题,因为不能以学生答对为目的,有些问题学生可能是蒙对的,实际上并不理解,提问学生要有针对性,要有全面性,要基于对目的评价和理答。提问的试题要面向好中差,要体现基础题和拔高题,练习要进行归类,每一类题一个,要有不同的变式。


    4.小组合作的切片是诊断

    小组合作切片是诊断规律:

    必要性: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不能进行无意义的合作,不能一节课堂出现好几次合作。从内容上来说,学生已经知道的不用讨论,书上写的很明白一看就会的不用讨论,非重点难点不用讨论。

  充分性:合作要给学生留合适的时间,不能时间过短,也不能时间过长。过短,讨论不够充分;过长,浪费课堂,挤压其它环节的时间。

    全员性:小组合作要考虑到全员参与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有机会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分组要合适,小组合作不能使个别优秀学生的个人秀。

    积极性:小组合作还要考虑的积极性。如:学生相互之间讨论的热情,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教师的参与小组讨论与积极评价,小组代表汇报展示等。

  案例: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讨论了三次:

    第一次讨论的内容是:高铁、共享单车、支付宝、外卖,给我们现在人带来了哪些生活便利?讨论一分钟。结果不到三十秒,就要学生停下来了。老师说这些内容太简单了,我们都知道,不用讨论。

    第二次小组讨论的内容我不记得了,给了学生两分钟的讨论时间,结果还是不到30秒就让学生停下来,说这些内容书上都有,我们一看就知道,就不用讨论了。

    第三次小组讨论的内容是课文的重难点,老师给了学生五分钟讨论时间,结果还是不到一分钟,就让学生停止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提问。

    一分钟讨论,你有做过吗?

    5.评课的切片是诊断

    评课者要把自己当成欣赏者、学习者、雕塑者。

    经验性评课又称传统性评课,是指教师根据听课印象、记录,并结合自身或他人的教学经验及评课常识进行口头评议。经验性评课对授课教师教学效果有所侧重地作出一分为二的定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经验性评课的最大的不足之一:主观经验太重,无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全凭经验,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客观性。

    传统评课的弊端:缺乏归纳意识

    1.经验性评课评价是从课例开始到课例结束。

  课例;黄金分割导入:张老师用黄金分割的故事导入新知,简洁激趣,吸引了注意力,初电数学,黄金分割并导入了新知。

    2.切片诊断一(从课例出发,到学科教学规律结束)典型片断属于学科层面的教学设计。

    数学导入:张教师用数学科学史作为导入素材,激发了兴趣,吸引了注意力,导入了新知。

    该如何具有归纳意识:

    一节课的一次做法,就课评课。

    一类活动的一贯做法,经验。

    二.本节课的自我反思

    1.培养归纳意识

    魏教授用自己的十几年的行动做了榜样,给我以思想方法上的启发。归纳和演绎的侧重不同,一般人注重理论成果的应用,搞科研的人都注重从经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观点,抽象凝练,形成创新成果,再后再指导应用,成为一家之言。

    做科研型教师要有归纳意识。

    2.画整为零,小处着眼

  切片,就是化整为零。把整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切割成若干教学环节,从小处着眼,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研究,把复杂的任务简单化,每一个环节做好,整体就做好了。

    3.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切片式诊断最接地气的是:所有的研究课例都是从一线来,选择两极对比研究,极好的课例可以学习什么,极差的课例可以避免什么,通过对比研究,找到本环节的规律,总结提练,然后用规律指导教学,而非经验指导教学。这样的教学研究在平时也能进行,易模仿,易开展,范围可大可小。

    问题:切片研究资源的获得,是很难的事情,特别是极好资源的获得更是困难。尽管可以自己录制平时的课例,也可以网上找资源,专家说总会有办法。但是,区域的资源太多在同一层次上,不具有极好和极差的典型代表性,一定范围内的教学名师,对他们的教学资源的获得,也是相当困难。像魏教授这样层次的专家,在全省范围内获得好的教育资源也并不困难,甚至全国名师也会主动的把自己的课例交给他们去研究,极好资源容易获得。

    当然对于资源的获得是一个方面,如果我们的目标没有那么高大,我们只需要把现有的理论应用到课堂,以规律性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这足够了。当然如果做科研型的教师,我们就需要平时留心收集好的教育资源,不满意也没有关系,找机会再寻找去更好的教育资源,慢慢拓展到是更大的范围,长期积累,循序渐进,定能有所收获。

    教授的切片不是也用了十几年时间吗

    4.培养抽象意识

    高度凝练的规律性、本质性的语言表达,即为抽象,一定的抽象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指导实践,高度的抽象能指导不同学科的教学整过程,抽象利于迁移,从学科到学科,从学校到生活都是迁移。

  问题:高度的抽象固然利于理论迁移,能指导更大范围内的实践,但高度的抽象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有些词语的表述让人无所适从,如《易经》《老子》等经典,举世公认却无法大众推广,受限于大众的理解力。

  当然可以从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力开始,也可以请相关专家来做培训指导,这样会相对的容易理解,如果是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请到专家名师,如果一个区域不推,可能区域内教师只怕连名字都无法得知。

    激动可以有,但更需平静和沉淀,只有经过沉淀,经过反思和加工,才能在生命中留下一丝丝的印记,才能从思想方法和意识方面指导自己的实践。

    几天时间过后,会不会一切都是浮云?

你可能感兴趣的:(切片式教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