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不是谁,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092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

干货分享:

我经常和别人说:“每个人都会有烦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钱的人为下一顿饭发愁,有钱的人为下一代人发愁。不然怎么会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一说呢?”

普通人担心的都是小家,深谋远虑者思考的是大家。思考“大家”需要找到恰当的角度,于是其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就是一本很好的能帮助我们思考整个世界格局,未来发展,甚至战争发生可能性的时政类超级畅销书。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如果我们对历史和社会学有所认识,那么就会清楚不同区域之间“文明”的差异会带来多大的现实生活差异。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自身流传至今的文明,但是我们并不是对各个文明的精髓都感同身受,也不是谁都能发现文明对自身言行举止的影响。即便是我们最熟悉的华夏文明亦是如此。

因此,在学习这本书之前,可以先对世上主流的文明内涵加以了解。作者把对会对现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明分为8个,在我看来,由于这些文明所在国家的经济、科技、潜力的不同,可以重点关注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文明:华夏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此外,由于宗教文化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由此可见文明和宗教文化不能拆分去看,而应一并加以审视。

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所谓“华夏”,这两个字曾相互通用,同义反复。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

在华夏文明中,礼仪是占据核心位置的,“仁义礼智信”因儒家文化得以加强,并在佛教的影响下更加深入人心。

于是,华夏文明成了从古至今最在意礼仪,也最恪守礼仪的文明。在礼仪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还会讲究礼仪的形式、标准和感受等更多考虑,意识到礼仪在华夏文明中的位置,也就能更好的解释生活中很多的社会现象了。

西方文明是强调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觉。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如埃及、两河文明、波斯、印度,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上古时代,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相比较华夏文明,西方文明的发展就更具严肃和神秘性。西方文化中既出现了现代哲学和科学,同时也因为基督教的出现,而强化了对世界进行探索的行为。

基督教文化鼓励人们从事探险活动,不断地去探索、认识未知世界,培育出大批的探险家,即使是在人类已经基本了解这个世界后,最积极、怀有最大热情去探索外层空间的,仍然是原基督教文化圈内的国家。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在西方文明引导下的人,具体还表现在视“自由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坚信进步”、“对隐私和民权有很强的意识”等等,这类人会更热衷于实现个人想法——特别是当这些想法既有实用意义,又能满足自身对世界探索的欲望时,他们更会乐此不疲,视同为使命。

由于基督教主张“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于是西方人对世俗权威没有服从可言,客观上形成了西方国家率先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以及经济、科技、文化创新的环境。再后来,随着基督教的分裂和发展,西方文明也呈现了不同的色彩,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专门论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基督新教的关系。这本书也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经济、金融、社会环境发展的情况。

因为基督教文化是属于扩张型的,这种文化影响西方文明呈现出一种强调对周围世界的扩张和管理的趋势,在资源上,强调对自然的统治和使用;在宗教上强调传教和影响;在文化上强调对错和审判……基督教文化哲学观认为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在最终审判来临之前,要改变和吸收更多的人、更多的民族,于是便在无限可重复的空间里四处传播教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基督教文化在其扩张的过程中很长时间内只能局限于欧洲范围内,南部的伊斯兰文化成了它传播的阻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来自于犹太教,三者都属于一神教(只有一个真神)。犹太教和其余二者相比,如今只能是一个小众的宗教,原因就在于犹太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上帝的选民,这便在血缘和宗亲上,阻止了其他人追随犹太教。不仅如此,犹太教和基督教有重大分歧的地方在于——犹太教不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认为救世主尚未到来。这便使得二者信徒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也直接的导致了历史上犹太教徒乃至犹太人被迫害的原因。

犹太教因为信徒远少于基督教,在基督教的对抗中无疑只能落于下风。可伊斯兰教不同,伊斯兰教同样是信徒众多的大宗教,在其影响下的伊斯兰文明,更是一股能与西方文明相抗衡的力量。基督教在传教过程中,正是在伊斯兰文明地区遭遇了阻挡,才较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在欧洲传播。为什么伊斯兰教可以发展成与基督教抗衡的宗教呢?原因在于伊斯兰教的三个特点:

阿拉伯语原本的《古兰经》才被认为是完美的真正的经书,译本都只能被视为注释。要想质疑《古兰经》,就要学阿拉伯语,质疑的门槛相当高。还有穆罕默德规定,自他之后,不会再有先知。

神无限大,神把治理世界的权力下放由人类掌握。所以在伊斯兰教看来,统治世界是人,人是至高无上的。言外之意就是:人怎么信奉神,是人自己的事情。

遇到《古兰经》没有给出解决办法的事情,要靠人自己来的解释,弥补经书中留下的空白。言外之意就是:人是可以通神的,人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三个特点,使得基督教在传教过程中遇到了劲敌。由于华夏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多数人成长环境并不会过多接触其他区域的文明、文化或宗教。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我们对其的了解一个比一个少,中国更是严重缺乏阿拉伯语高级人才。

伊斯兰文明的形成和西方文明一样,都与其宗教有极大的联系。可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教义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伊斯兰教的信前定中:

伊斯兰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受安拉制定的法则制约,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其法则,唯有对真主的顺从和忍耐,才能赢得真主的喜悦,因此,前定并非宿命。人类只有通过虔诚地向安拉祈祷,然后努力履行宗教义务和职责,真主才会使其结局发生变化。

因此基督教传教受到阻拦,原因不仅是彼此信奉的真神不同,就连对人生正确的做法和想法都有极大的差异。认识华夏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以及对各自文明带来深远影响的宗教教义,就能更好的读懂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自古至今,文明的冲突从未停息,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表达的那样——“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将成为引发政治危机或局部战争的起因。

既然不同区域间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那么具体又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作者在书中讲了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不同文明给不同地区带来的各方面差异,二是这些差异将在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经过对三大核心文明的认识,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同文明会给不同地区带来差异,这些差异就具体表现在局部冲突的成因、区域联盟的形成、国家政治影响力覆盖的因素等等。

书中分析的未来趋势,从以下摘录中可见一斑:

在当今正在呈现的存在民族冲突和文明冲突的世界中,西方文化的普世观念遇到了三个问题:它是错误的;它是不道德的;它是危险的。它是错误的,是本书的中心论题,迈克尔·霍华德爵士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西方的一种假设是,文化多样性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正在迅速地受到一个共同的、西方取向的、以英语为基础的世界文化的侵蚀,这种文化造就了我们的基本价值观……这一假设是根本不真实的。

正如我们所论证的,权力的扩大带来文化的传播。如果非西方社会再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塑造,那只能是西方权力扩大、部署和影响的结果。帝国主义是普世主义的必然逻辑结果。

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越(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

西方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

或许正像弗里德伯格所说的那样,欧洲的过去就是亚洲的未来。但更为可能的是,亚洲的过去将是亚洲的未来。


读书品鉴卡(最高五星):

书籍内涵星级:4

阅读触动星级:4

体验收获星级:4

个人实用星级:3

综合推荐星级:4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不是谁,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