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6:“抽屉原理”的教学重在思想方法

虽任教多年,但我从没教过高年级,对于“抽屉原理”也只是他人上公开课的时候听过,只把自己当学生一样在学。

不过好奇的是,我记得原先的教材叫做“抽屉原理”,后来改为“鸽巢问题”,可是教材为什么要改呢?为什么要将“原理”替换成“问题”呢?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有许多困难,首当其冲就是题目的理解,像“总有”、“至少”学生理解起来挺困难的。记得最开始听到这节课的时候,我也是花了一些时间在理解题意上,略有些咬文嚼字的意味。

当时就一直在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难道就是为了解决像这样子的问题吗?今天张教授的文章让我再次感受到数学大咖的眼界之广,见识之深。相信大多数老师和我一样,似乎都不会去质疑教材,在我们看来,教材都是一等一的数学名家的智慧结晶,哪还敢有自己的想法,教材让教什么咱就教什么?至于怎么教,还得靠个人琢磨。

文章中,张教授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看法。

首先,他认为,抽屉原理(鸽巢问题)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具有普适性,并非单纯的个别数学问题,因此,要以“抽屉原理”作为标题。其次,他认为,研究抽屉原理,教材表述重点应在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他还按照“四基”要求对教材进行设计:


文中张教授还提到,可以引用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孩子创造性地理解“四支铅笔放进三个文具盒中,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两支铅笔”的原理,这倒是有助于中华文化和西方数学的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题26:“抽屉原理”的教学重在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