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5 《课堂发言没有“对”与“错”》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202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在警报声中说了些什么和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这两节的内容。

我在警报声中说了些什么这一节,作者提到南京在每年的12月13日上午10点,为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要鸣放警报,首轮鸣放时,如果正在上课,全体学生肃立、默哀。那一分多钟,教室里是寂静的,只听见凄厉的警报声,撕裂现实和梦,化作血与火的悲惨记忆。然后一切如旧,在第二次警报响起时,学生在做练习,作者时常会对学生说一些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两句:

1、名誉比荣誉重要,你有一天会知道的。

2、不要文过饰非,要学会承认错误并真诚的道歉。

其实在那几分钟,作者还说了些什么,他已经记不清了,也许作者说的话与学科教学无关,但他一定得说,就得在那个时候说。他不否认自己的讲话带有情绪,但他说出的是多年来一直想说的意思。

有时作者还会对学生说:必须比对手更善于学习,你得咬紧牙关一点一点地学,向对手学,一定要比他们文明,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对手的话。

在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这一节当中,作者提到了四个课堂发言上出现的情况:

第一、不必在意学生发言的对错。

学生课堂发言究竟有没有“对”和“错”,我在教了一段时间后才思考这个问题,有些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够了解教师提问的用意,有些学生表达水平不高,但他能接近那个正确的意思,也有学生不理解教师提问的用意,有的自说自话,有的答非所问.......但作者从没对学生说过:你说错了,你讲的文不对题,他不想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中小学课堂应当有这样的自由言说。

不要在意学生发言的对与错,所有的发言对集体而言都是有价值的,因为有不同观点的出现,因为有不同的表达,学生学会比较和判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启发思考,如果他的提问仅仅以“对、错”为标准,等于拿着一个圈,暗示学生来钻,能钻过去的方为正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怎样对待课堂提问,他没有绝对把握便不敢发言,或者他知道了教师所要的答案而不屑回答。课堂沉闷,往往也和教师的那种简单的“对”、“错”判断有关。

第二、错了不要紧

作者总是对学生说,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你们这么年轻,会犯的错误还在后面呢,为了以后少犯些错误,你现在就要大胆的尝试把以后可能错路堵死。

有一些问题,一节课没弄清,不代表以后就没有机会了,也不说明你今后就是这个水平,觉今是而昨非,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为什么要妄自菲薄呢?学习在进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第三、七分钟发言缩成三句话

课堂上学生的“学”暴露出问题,教师及时在课堂解决,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这是更有价值的教学。

第四、课堂上的冷漠观众

课堂应当有学生的声音,甚至有争辩和质疑,非此不足以形成“教学”,我不断地启发学生的交流意识,希望他们能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但总是有一些学生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我对学教育的绝望感,并非来自体制的僵化和社会蒙昧,而常常来自青年一代的自私和冷漠。


日更第二十五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25 《课堂发言没有“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