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现15亿的80后姑娘:摩拜,不等于膜拜

从马云到胡玮炜,从宏伟的资本运作到突发奇想的创意爆发。十五亿,八零后,距离,格局,财富自由等词汇拼接而成的一篇又一篇教育人们的文章。我相信大家已经看够了。

也看烦了。

胡玮炜的那篇访谈我看了,前后大概三十分钟,姑娘口才多好谈不上,但谈的至少还算真诚。我建议朋友们有时间看看,我作为一个兼职的自媒体作者,几个平台同步之后的文章阅读量也有几万了,这几万个点击量里面能有1%的人去真的了解这个姑娘的成就,我就觉得至少比那些看了之后思考一晚上然后第二天拿出来当谈资的人要强的多。

我们这个社会,最好的命运人人皆知,最不好的命运,众人皆在体验。

今天我不想摘抄哪里的履历充当没有营养的干活来调戏大家的眼球,这位摩拜教主套现的过程我也不想细究其内在的“痒点”跟大家说些有的没的。

我就谈谈我作为一个工作十余年,从员工到管理,从底层挣扎至今的人,看待这样的事件有何想法。

现在我们大多数打工者的历程大致分为这么三种:

第一种,工作找了个说的过去的,说稳定不稳定,说不稳定也是一口白饭。朝九晚五偶尔加班的生活确实没什么激情,但重在有个活能干着。

这样的人说没有想法那是假的,但是越呆越懒,越呆越不敢去闯:想法大过实践的事实背后,并不是这些人真的怂了,而是他们知道即使成功,他们所付出的东西并非他们的追求。

这第一种人,习惯安逸,也并非不思进取,他们在用他们的行动告诉世人:安逸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人创业,难道我跟着创业才是对的吗?有自己的生活步调,这才是生活,而不是“被生活”。

第二种,有热血有激情,敢冲敢干敢玩命。能跳槽绝不蹲着,能拼一把绝不呆着。这样的人并不少,但随着年龄和心态的沉淀,这样的人也不会很多。

这种人的心态是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能做的更好,这其中有些人确实实现了自己(当然实现的方式是否真是自己能力所为,我们暂且不表)没实现自己的,要么还在奋斗,找“人生的风口”,要么累了疲了,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走。

这第二种人,值得佩服,作为我也希望看到这种人能够获得他们追求的人生成就,其实一个人的奋斗本就与他人无关,而这些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几近疯狂的人生斗士,无论他们的成就中几分真假,至少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在表达着他们生命中有些赤红的含义。

第三种,混子。这种人很多,网络上尤其多。这样的人看不惯别人的好,也拿不出自己有本事的证明,他们的存在就是告诉别人你再努力也和我一样,他们的人生信条就是其实大家都一样,所以别那么拼了。

混子似乎是一个人人唾骂的代名词,可是这样的人也确确实实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无法改变他们,他们也无法改变我们,似乎这样僵持的对峙越来越没有现实意义:

是的,很多时候人的选择,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也许有人会问我这三种人跟那个套现十五亿的八零后姑娘有什么联系?我会告诉他:没联系。

是的,没联系: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必变成他,他也没义务变成你。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喜欢拿那些抓住机会爆发起来的人大做文章,但我们不妨冷静想想:即使我们知道那些成功者究竟为什么成功,我们又有多少能力去做到他们的样子,我们又有多少机遇去挑战他们经历过的选择?

也许我们做不到一些高不可攀的事情,但我们依然顽强的活着。这,就是现实。

碌碌无为的大多数并非没有意义的活着,我们所奔波的都是我们所选择的结果:没有谁有资格批判另一个人的生活,或者说,一个人的改变,并非是外界的需要。

一个人的改变,是内心的自省。

摩拜教主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们羡慕的“财富自由者”,但摩拜毕竟不是膜拜,很多人的渴望,不是渴望他的人生经历,而是渴望他的财富。很多人羡慕的,并不是他为什么会赚这些钱,而是羡慕他赚了这些钱能买到什么。

真正能因此而改变的人,不会拘泥于那个令人羡慕的财富数字背后的影响:他们想拼,随时都有机会。

但如果不想拼,又何必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成功呢?

你能活下来,这就是成功,尊重你的生命顽强的活着,这就是成功,成功不是你有钱,而是在你没钱的时候,你挺的下去,也坚持的过来。

有钱人毕竟是极少数得利者不断博弈的结果,以物质论英雄的观点,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关系永远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但如果我们选择以自己的步调而活,你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滋味: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是钱买不了你的呼吸,买不了你的经历

屈服于物质的人,永远驾驭不了物质:我们膜拜的不是某个成功者的坎坷,而是每个人必将经历的考验。

这样的考验,会一个,接着一个。

生命不息,考验不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套现15亿的80后姑娘:摩拜,不等于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