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标1】在“想象”中学习“想象”

      试着梳理一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与“想象”有关的表述:

    1.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p5)。

    2.总目标“6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才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p6)

    课标把“联想想象”列入目标,从表述中可以看出“联想想象”对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3.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初步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p8)”         

  4.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p8)

    5.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p10)

    6.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p12)

    7.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p13)

    8.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p16)

    可见想象是理解诗歌情境的重要方法,是写作的重要内容。

    9.课程内容/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总述中“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p26)

  10.“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第二学段“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p27)

    可见,联想与想象是感受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发展目标。

    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低年级阶段,已经学会“想象”这种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到高年级阶段,应当已经可以“自动化”了,在阅读与写作中自觉运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有“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不知道其他地方的学生是什么情况,自己的学生不能达到课标规定的高度(虽然这是最低标准)。上星期让学生写作文,想象自己坐在2023面6月23日的中招考场上,自己怎样书写试卷,回顾自己九年级一路走来的历程,给2022年9的自己写封信。学生不能写出具体情景。让学生运用想象,试着把《岳阳楼记》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改写得更丰富具体些,学生大多只能翻译课文,不能加上自己的想象。

    想起《语文教学之学理》中关于“大概念”的表述。对老师来说,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想象形象,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却不是这样。“大概念”“所谓的‘大’,对孩子来说,往往是抽象的、毫无生气的、混乱的,或不相关的”,“追求理解的设计和教学的挑战是(要求设计者和教师)又一次像孩子一样来看待大概念”。(《语文教学之学理》p145)也许,“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不是学科内容知识,而是过程技能维度的知识,仅仅告诉学生“想象”的定义远远不够。又或者,“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是“核心的概括性知识”(“大概念”),需要细化练习。如《春》落实“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结合三至七自然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想象“看到_,听到_,闻到_,尝到_,触觉_,感受_”,这样,把想象细化,把情景组合起来,想象文中情景。在这样一次次的练习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想象”。这里的“理解”,“一是能够将你的‘理解’、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顺利实现迁移;二是能够推断并建立联系,获得深层次的‘理解’。”(《语文教学之学理》p102)这样,真正“理解”了想象,才能构成“概念性视角”,就可以跨情境自动化迁移运用,由阅读到写作。

    像这样的还有一些,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实也是这样,都需要细化(过程化)学习,才能真正“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课标1】在“想象”中学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