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指人们在特定场景下对某种事物的需要。而需求分析就是站在用户的视角下,挖掘该特定场景下,用户究竟需要什么?,用户诉求背后的动机或欲望是什么?那么产品经理就是通过需求分析后,为用户解决这些痛点,通过产品这一服务形态,满足用户的诉求。
通常情况下,产品在明确目标后,无论是产品自身挖掘、用户调研还是竞品分析,最终会收集一大堆需求,更多时候这些需求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很有道理的,那么到底哪些需求是有价值的?哪些需求是用户真正想要的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所有的需求都离不开底层的支持,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只有当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才会刺激互联网的发展,而它们都共同遵循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都是优先满足低层次需求后,逐步向高层次迈进,偶尔会出现跳跃式发展,但总体是符合层次上升发展的趋势。
中国的发展,五六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八九十年代解决吃好问题,到了新阶段下中国开始步入中产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需要与自我需求(尊重需要)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伴随着大趋势而进行,显示在生理性需求,衣食住行上涌现出各个产品巨头;进而在安全需要层面展开产品竞争,如卫生、医疗、互联网金融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基础性的保障;每个层级的上升都伴随着相应需求的满足,都是产品发展的基石所在。
七宗罪,人性是每个人逃不脱的底层逻辑
产品服务的宗旨是满足人们特定场景化的需求的,这个从未改变过,只是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野蛮生长阶段:这时候互联网刚刚诞生,人们的需求多于产品服务,你随便做一个什么产品都有人用,所以产品也都非常粗糙,只需要实现人们的基本需求就行,哪怕很难用,用户也可以忍受。用户体验阶段: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很快赶上了人们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的产品出现,这时候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权,大家做的东西都一样,那么就看谁的产品体验好,用户用起来方便,那么取胜的几率会更大;人性设计阶段:现在的产品经理不懂点心理学简直都没法混,在所有的需求点上都有无数款产品在竞争的时代,你想要做一款打动用户的产品,就需要去底层深挖用户的人性,洞悉人性后去运用心理行为的方法去做产品化设计,让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你的设计之中,因为用户最终逃不过的还是人性。
所有的事最终都抵不过人性,人们普遍认可的将人性按罪恶程度划分为七个等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宗罪,分别是: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和暴食。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在利用这些人性的底层逻辑去设计,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号称“约炮神器”的陌陌,探探等。还有很多香车美女、内衣广告,看起来都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这些都是利用人性中的yinyu来实现产品的效果。再如,朋友圈的点赞、微信运动步数排行、各种评比、排名,都是利用人们的嫉妒心理。有的体验馆,给人提供摔东西、砸东西的服务,枕头大战等,这些事满足人们愤怒的心理。
02 需求来源
需求的来源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产品发掘、用户反馈、竞品跟踪。
产品发掘,当产品目标确立后,产品的基本需求也就确立了
产品经理根据既定的产品目标会通过产品方法挖掘收集一部分需求,有些是行业通用需求,有些是业务特殊需求,有些是为了满足特定群体的定制需求等等。按类别分为: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系统需求。
业务需求(Business requirement)反映了组织机构或客户对系统、产品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描述了业务方为什么开发这样一个产品,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市场或商业上的目标是什么,相对比较宏观。
滴滴打车,业务需求是解决人们的出行。这个商业逻辑在PC时代可能不成立,但是移动互联网来了,智能手机普及了,催生了这个产品巨头。
用户需求(user requirement)描述了用户使用产品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是用户想达到的目标,通过怎样的系统操作可以实现,以及实现的操作路径怎样通过产品功能体现出来。
滴滴打车,用户的需求很简单,就是想简单方便的打到车。在以前打出租车需要在路边招手,寒冷的冬夜有可能等一个小时也见不到出租车,现在用户实现了随时随地通过APP叫车,不需要再在路边傻等了。
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定义了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使得用户能完成他们的任务,从而满足了业务需求。指逻辑上相关的功能需求的集合,给用户提供处理能力并满足业务需求。
滴滴打车,用户想实现叫车,得有让用户可以叫车填写地址、时间等信息的功能和界面,司机得有能看到叫车订单抢单的功能,得有地图实时显示车的位置功能等,这些功能的集合实际上就是产品。
系统需求(system requirement)描述产品或系统之间的通用型需求,而这些需求有时候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但常常又不会直观体现出来,比如安全性需求、性能需求等。
滴滴打车,用户发起叫车,通知哪些司机,通过什么算法将司机与乘客进行最优距离的匹配,10个人一起叫车和100万人一起叫车是否都可以很顺畅,司机的挣的钱放哪了安不安全等等。
用户反馈,只有用户不断深入的参与产品的迭代优化,才会让产品走的更快更远
产品思维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那么要时刻关注用户的诉求。产品初期时,可通过对用户调研先行收集用户意见同时也验证产品设想是否有可行性。在产品持续迭代时,产品本身通过数据埋点收集用户的数据反馈,同时也需要定期进行用户访谈,跟踪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和反馈。同时对种子用户建立核心用户群,这个非常重要,它可以为产品提供很多外挂支持。
小米在用户群体的经营和管理上做的非常好,小米建了一个社群,聚拢了一批发烧友,给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特权,培养了一批外挂产品经理。他们在小米社群里非常活跃,他们提的反馈和优化需求,真的会被采纳,并迅速在版本迭代中呈现,同时给予足够的激励让用户更有动力参与。为此小米的阿黎还写了一本书《参与感》,也正是这种高度自治的用户社群推动了小米的快速迭代,最终实现了巨大的成功。
竞品跟踪,时刻保持警觉,是向对手最大的尊重,也是必要的生存之道
在上面已经提到,今天的互联网产品,竞争异常激烈,什么千团大战等等,那么想让自己的产品保持竞争优势,一定要时刻关注竞品的发展。定期去使用竞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设想为什么他们的产品逻辑是这样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尤其对竞品新更新的版本要保持时刻关注,取长补短,也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03 需求管理
鉴别真需求和伪需求
关于真需求和假需求我看到过一个段子:
大学城附近有个小旅馆,开旅馆的人姑且称呼他为朱大爷。经常会有一男一女俩大学生成对去旅馆开房,每次他们都会对朱大爷说,我们马上要考试了,为了更好的复习功课所以开一个房间。这些来开房的大学生占了旅馆的绝大部分生意。朱大爷就在想,既然大学生都是来复习功课的,那我把房间改成学习室,生意会更好。说干就干,很快朱大爷的旅馆房间都改成了自习室,大学生们再也没来开房复习功课了。朱大爷的旅馆也终于倒闭了。
在产品需求阶段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汇聚而来,一定要对真需求和伪需求进行鉴别,其衡量的标准是需求是否真的具有价值。具体来说通过三个维度:
需求广度
这个需求是否具备普遍适用的广度,最简单的来说,除了自己之外,你周边的朋友、家人等谁还有这样的诉求,其他人呢,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有了广度的需求才有用户基数的保障。
需求频度
这个需求或产品是否为高频,针对普通用户而言,多久发生一次,一天还是一年?比如微信就是非常高频的产品,每天无数次打开使用。
用户刚需
这个需求是否为用户刚需,什么是刚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必须要用的。如果是刚需,那你自己愿意为这个产品花费多少钱?你的家人朋友呢?其他人呢?
需求池
建立需求池,对需求进行合理管理,根据业务特点对需求建立不同维度的标记,比如优先级标记、需求类型、需求来源等标记。
通过对需求的版本管理,从需求池中筛选符合条件的需求进行评审、设计、开发、测试上线发布等。产品需求发布后,通过运营对数据跟踪分析,为后续迭代持续收集需求进入需求池。
04 需求验证
需求上线后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需求验证,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才知道。一般验证需求也是有章法可寻的,比如:
在用户数据层面:是否达到产品预期,新增用户数、PV、UV、用户转化率、留存率、活跃数等这些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等。
在产品稳定性层面:新版本发布后,是否会经常出现故障,老功能是否兼容,是否会有bug产生,系统是否卡顿,甚至崩溃等问题。
在用户体验反馈层面:收集用户对新产品发布后的使用体验,是否解决了用户的实际问题,是否达到了用户的预期,使用新产品还有哪些障碍。
需求验证对新产品的发布十分重要,它是产品经理对产品是否跑偏的很重要的衡量依据,在上线后,可以对此次迭代的版本快速收集数据确定迭代方向是否符合预期。如果效果比较理想,那么下一班将会持续更深的进行迭代优化,若效果很不理想,则要考虑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快速调整方案。
05 总结
对产品来说,需求分析是基础,是核心工作。总结来说需要关注如下几点:
1)抓住需求背后的本质,关注用户底层的欲望和动机;
2)产品经理要懂得克制,不是什么需求都要上;
3)鉴别真假需求,要从需求的价值出发,必须要懂得权衡利弊,需求本身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4)小步快跑,建立需求验证机制,快速迭代优化;
The End
注意每一粒微尘的移动
注意每一个刚抵达的旅人
注意他们每人都想点不同的菜
注意星怎样沉、日怎样升
所有河溪怎样共奔大海
——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