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
先有小家,后有族。
一个家族的发展,总是需要一位领导者。在自己家发展起来的时候带动整体发展,有时是一个姓,或一个村,一个镇。
一样经济作物的发展带动整体发展,成功的不在少数。今天看了《航拍中国》第三季的贵州省。贵州像一个云中的世界,仙气缭绕,很美。 其中有一个茅台镇,一个以产酒闻名世界的地方。 贵州茅台酒与法国的科涅克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被誉为世界著名三大蒸馏酒。 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出于对茅台酒发展史的好奇。查了些资料,普及普及知识点:
茅台镇,四面环山,两岸临水,位于赤水河畔。其独特的气候和蕴含的微量元素以及适合窖藏酒水的地理环境,为当地人酿造美酒提供了天然优势。(对于赤水,仅有知识 长征时 红军的四渡赤水战役。 )
“赤水河”她是川黔渝水路交通的咽喉要地,也是连接川黔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名城遵义(1935年中共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遵义会议”的地点)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通道。
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时就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 酒文化历史绵延至今2000多年,它丰富发展阶断从一百多年前算起,即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世界名酒”称号。茅台镇也因长征时的历史痕迹 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茅台的前世,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在遵义市怀仁县一带,家家户户都有一种特定的房子:尖头顶,圆柱形,房里如蒸笼,温度超出房外很多,这就是我国古代较早的酿酒坊,那个时候叫“烧房”,在“烧房”中酿成的酒叫“枸酱酒”。
据说曾得到汉武帝“甘美之”的赞誉。这种枸酱酒晶莹透亮,醇香醉人的白酒,也就是酱香型白酒的源头。
之后的历史资料断层到明清代。《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说道:仁怀的茅台村,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既有酿酒作坊。清乾隆时期,开修赤水河,茅台地方地盐业兴隆,商贾云集,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兴起许多“烧房”,及至清道光年间,茅台酒已负盛名,已远销云,贵,湘,滇等地。
咸丰四年(1854年),茅台镇几十家酒坊皆毁于兵燹(xiǎn )一度中断。
清同治一年(1862年) ,贵州盐商华联辉在茅台镇购得酒坊旧址,茅台酒坊在旧址上开始重建,重新开办酒坊,名“成裕酒房”。
这以后的作坊主要有三家作坊,名叫“烧房”: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烧房”,称之为“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烧房”,称之为“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烧坊”,称之为“赖茅”。
1951/52年 ,三家烧房由于地方政府购买 收购方式,合并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1953年,正式成立贵州茅台酒厂。而说到国酒,茅台酒的源头,有一位重要人物不能不说到王丙乾: 就是“王茅”的祖师爷。王丙乾的“王茅”,就是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华茅”一起展出的茅台酒 ,当时的中华民国农商部将两“茅”合为一体,冠以“茅台造酒公司”之名。
一摔成名
由于当时参展 茅台酒包装古朴粗犷,显得土气而受到冷落,尽管参加会议的中国官员一次又一次邀请评委与嘉宾品尝,极力推荐,称赞白酒。但每个人都对中国官员手中的酒杯流露出不屑的目光,谁也不愿呡一口。
目睹此情此景,一位中国官员在不服气之余,抱起一罐茅台酒走到展厅人头密集处,佯装不慎让酒罐掉到地上 。(干的漂亮!!) 随着“砰”地一声响,顿时瓦片散落一地,酒花四溅,展厅内顿时酒香四溢。
众人纷纷将好奇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展馆,连MG总统以及各界政府要员也都纷纷光临中国展馆,对中国茅台酒散发出的醇香啧啧称赞,表现出一品而快的浓厚兴趣。。。
2000年,作为历史见证与文化象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这之中的成就丰富,就不多言了,国酒就是茅台酒。
普及结束,聊聊自家。
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点,我以为自己家族是属于“枝繁叶茂,徐徐盛开”的有盼头的那种家族。
爷爷奶奶生了四儿一女,爷爷年轻时是属于有能力,有魄力,长相帅气的风流大爷型人物。
在80年代,各种厂,车队皆有,生活相当富裕。
只是 ,烟花总是短暂的。
爷爷千禧年以前就过世了。
(具体过程我不了解,知道的,总是过去在年节时 长辈们的感慨罢了。)
烟花灿烂,转瞬即逝,但美好总是会在心中留有痕迹 。
对于体验过的人来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在加上生命的脆弱,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住的。
酒精的麻醉作用这时候,就体验的淋漓尽致了。
失意时喝酒,难受时喝酒,开心时喝酒,失恋时喝酒,取暖时喝酒,聚餐时喝酒 酒文化的兴起,这两千多年倒也不曾落下过。
只是,少数人 能造酒,多数人 不能控酒 。也挺可悲的。
因为酒多少家庭失和,散落。
我家也不能例外。除了车祸,就是酒(酒引起的疾病)了。
感觉!死亡也会传染,心理疾病的传染,人对未来失望时,会放弃自己 。更可悲的事,周围的人没能发觉异常,只是一味责怪ta。
心理疾病过度,生理疾病自然也不会落下。久而久之,大家只好另一个世界在相见吧。(还是不见吧,各自安好)
所以说,关注身体疾病的时候,也多关注一下心理疾病。(尤其是年纪稍大的长辈,父母)
我自己早几年的梦想之一, 能够 寿终正寝就好。
现在想来,也很困难。这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无病无灾活到自然死亡的。我不认为我有那个好运。
周围的亲人 ,也就一位太奶奶(妈妈的奶奶),活到95 安详的走了。(是近十年的事了。)
所以说,珍惜当下的时光就好,做自己想要做的,并把ta做好。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