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句」: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妈妈,你脚上有个包,来给您擦一点青草膏!”孩子盯着妈妈的膝盖说道。

“噢,谢谢,但这不是蚊子咬的。这是妈妈小时候跟弟弟抢汽水时,被汽水瓶砸下来受伤后留下的。”小米笑着对孩子说。

今日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这句诗词,突然想起来昨日的一段对话。连日来,长沙终于入夏了,而且是盛夏。从单位出来,温风扑面而来,让小米身上暖和不已,让她想起了这句诗词。

诗词出自于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忽然之间阵阵热浪排山倒海般袭来,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

小米心想,为何是温风?原来是天气开始炎热了,但温度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真正的初伏还在三天后。

上百度一查,结果还有不少用温风的诗句。“温风至,蟋蟀居宇,鹰始鸷。”“温风虫鸣小暑天,心定美好自清凉”。正是这温风阵阵,也吹红了满池荷花。

古时候的人们,已将这节气形容得如此美丽了,今时之人们,却更多在空调房里,写着材料看着视频。

小米唏嘘不已。走到车子旁边,开了车门却无法立马进去。车内的温度比车外高,座椅和方向盘都被晒得滚烫滚烫的,经常笑成这是“蒸桑拿”。

小米将车子发动后,没有急着开空调,而是将车窗全部打开,即便是温风,也总比闷热舒服。

小米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大多不再急着开空调,甚至回到地下车库,直到车子熄火,都没有开空调,任由汗水在头上流下,在胸间流淌。

这是大自然的本来,身体是需要去感受的。也许人类的身体,因为空调的到来,却早已淡忘了炎热。甚至不细细去看万年历,不频频去刷公众号,都不知道小暑已来到,三伏即开启。

现在到处都有空调了,连老家也装上了空调。父亲说他没有换凉席,因为空调房里冷,但是盖着被子睡觉,又吹着空调是很舒服的。连乡下的夏天,也是比以往要舒适了。

可人的身体,还是要适应这炎热的。当然酷暑,与严寒一样,有时候热过了,冷过了,就成为灾害。

小米小时候,是没有空调的,也没有冰箱。那时候三伏天的时候,他们最欢喜的就是,到地里摘下妈妈种的西瓜,然后磨着爸爸去商店里买来汽水,然后从几十米深的水井里抽上水来,冰冰凉凉的,然后把西瓜和汽水放到水里冰镇。

西瓜常有,汽水不常买。所以汽水就成了姐弟二人抢夺的资源。一箱汽水买回来,喝到最后一瓶了,两个人就开始抢。那时候的饮料没有现在多,都是一个玻璃瓶,外面一个简单的标签。

玻璃瓶比较重,两个人抢着不松手,被家里人看到了,一声呵责下,两个人又同时松了手。结果这汽水瓶,不偏不倚,就打在了小米左腿的膝盖上。

重物砸下来,怎么都是痛。不曾想,玻璃瓶还当场砸坏了,立马在小米膝盖边上,割出了一厘米左右长的口子,拿掉玻璃渣滓,立马露出血淋淋的肉,如今回忆起来,仍是触目惊心,有一丝后怕。

农村里的孩子,不会马上去医院缝针。拿一点烟草铺上,止了血,涂点母亲泡的蒜酒,就算是消毒了,夏天又不能缠纱布,就只好任其裸露在外。

慢慢地,也就自愈了。酷暑留下的记忆,也因着这个伤疤,一起留了下来。

夏日的记忆,除了西瓜汽水,还有竹床蒲扇。夏日的晚间,把家里的竹床,搬到晒谷坪中间。竹床的设计很好,用竹竿插进四角的空心处,便可以架起一床蚊帐,然后拿起一把蒲扇,躺在竹床上,看满天的星斗。

小时候写夏天的作文,也经常还会像范文一样,添油加醋说上听奶奶讲故事之类的事情。实际上,是没有的。她小时候,不大受奶奶喜欢,所以也很少与奶奶同住。母亲也不怎么讲故事,一直在灶台前后忙。

所以一整个星夜,都是她和弟弟的。有时候萤火虫点点,在黑夜里一闪一闪的,立马就把他俩给吸引了,然后满地跟着跑,倒也没有多少跟蚊虫相斗的记忆。

现在城市里一到晚上,蚊虫也很多。孩子们待不了多久,就一定要回家,要开空调,要吹风扇。满天的星斗也被高楼大厦,撕成了碎片,只能看到星光点点,偶尔还有夜里的飞机,在天空一闪一闪飞过。

小米家在顶楼,如今赏月看星,都不太容易了。刚出来看一会,月亮又躲到人家屋顶后面去了。星星也很容易数,巴掌大块天空,只有那么几颗。最有趣的是,就是在黑夜里,跟孩子们躺在床上,数从大玻璃窗上闪闪飞过的飞机。

小米也想过,是否像《简朴生活读本》中的人一样,带着孩子们回老家去,但始终还是做不到了。她们出生在城市,成长在城市,教育在城市,享受着丰厚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早已不是寒门学子了。

小米能做的,还是尽量把她们带出门,或者去远足,或者回老家,去感受那温风,去体验那酷暑,也要在身体里留下,些许关于夏天的记忆。

“春风不识杜英树,待到夏季如云开。”小米站在单位楼后,一整排的杜英树下,闭上眼睛,仰面朝天,感受温风习习,杜英缤纷。温,热,都是自然最好的馈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日一句」: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