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8 上网时,你的记忆状态变成肤浅的“形态”了吗?

首先要理解的是一个正常的记忆过程

短期记忆:“我们把即时的印象、感觉和思考作为短期记忆存放,这些记忆内容通常只能维持几秒钟。”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Baddeley,Hitch,1974),或者说工作记忆主是用来处理信息的

通俗地说我们一眼看到的东西瞬间会在我们的大脑里出现(短期记忆),如果我们有意去记住和思考它时,这些信息就会出现在工作记忆里,然后经过工作记忆有意识的加工(分析、归纳、推理等等思维过程),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方式整合或者长时间重复整理后形成复杂的观念存入长期记忆里,进而创建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存储,信息要存入长期记忆里才能被回忆起和被运用于解决问题,短期记忆和工作记忆只是暂时地处理信息和储存记忆.

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大堆东西,你看了一眼(短期记忆),然后你开始有意识地去看清楚上面写了什么(工作记忆),然后老师划出了某些重点,为了应付日后考试,你认真思考和了解这些重点,在重复记忆和理解过程中,这些“重点”形成了长期记忆,日后你考试的时候就可以从长期记忆里提出这些知识点。当然,如果偷懒,你只是当时看了几眼,随意记了一些,过后没有思考和反复记忆,考试的时候不会记得起多少的。

人的大脑能力是有限,工作记忆容量一般为7±2个单元(例如你快速看了一眼一堆数字,然后你闭眼,看看能回忆起几个数字,而这个“几个”就是你那时候的数字工作记忆容量),信息量一旦超过我们的这个工作记忆容量时,支撑清晰、专注的系统就会崩溃,就像电脑一样的,程序运行过多,就会出现卡顿、运行速度下降、主机发热,甚至崩溃,虽然说我们是比电脑聪明的,但是在处理信息容量的能力上,我们是远不及电脑的,而且我们无法将多个任务在大脑并行处理,所以不能将过多的信息放进大脑里还指望它能像电脑那样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

所以当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中时,当我们被迫把注意力分散在各处时,加上色彩丰富的内容——图片、文字、音乐和超文本混合成各种高强度刺激(眼花缭乱的同时还要做出判断),我们的大脑就是一直处于认知负荷状态下,塞进大脑里信息数量远远超出它的处理能力。如果这些信息激起了你的情绪或者感情反应时,你的注意力会被这些信息强力地占据掉,但是同时你又会不断被手机上、网上其它信息干扰——注意力不断被分散,所以即使有感受上的冲击,没有工作记忆的有效处理,也只是迷糊的印象,那些感悟是一种感受,不能经过工作记忆的有效和长时间加工形成长期记忆的重要人生经验。

总体上说,在工作记忆贮存的容量有限前提下,过多的信息出现工作记忆里时,我们就会处于认知负荷状态下,大脑负担会过重,脑力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我们的工作记忆处理能力远远不足正常水平,再加上我们被各类信息不断分散注意力时,我们无法维持这些信息在工作记忆里进行长时间处理,从而导致记忆的巩固过程变得很脆弱,记忆还在萌芽状态就被从头脑中清除了,这是一种很浅层的思维状态,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心不在焉地看了一篇文章,却对里面的内容是模糊,你感觉看到了某些内容,但是你记不清很多细节,不会有过思考,即使有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相当于,你是在看东西,不是在记东西、学习新东西。

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新的知识点,你看了一眼(短期记忆),然后你开始有意识地去看清楚上面写了什么(工作记忆),但老师说,黑板上的知识点考试都会出现,要全部答对才能及格,然后5分钟后考试开始,考试一开始,黑板上的东西都会被擦掉,你会怎样做?在这5分钟内要想记住和理解这么多东西,你的工作记忆就得超负荷工作,然后一旦超负荷工作,你的大脑里就会是一片混乱、紧张、焦虑,5分钟过后,你会发现,不管刚才你有多么努力,那也只是记住了一点点东西,大脑里还是一片空白(除非你是记忆大师或者天才,有着很大的工作记忆容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年轻人会偶尔出现痴呆症的症状,

例如对事物的记忆表现出“转瞬即逝”般情况,本来在想着什么或者突然想起了要去干什么事,但是一个转身或者看了一眼手机,就忘了刚刚在想什么或者要去做什么,或者有时候很容易出现意识朦胧状态,因为“对症状关注得越多,这些病症侵入神经回路的程度就越深。在最坏的情况下,大脑会把自己训练成患病状态。”

大脑细胞的用进废退原则,长时间的在互联网上维持脆弱且浅层的记忆状态会在大脑里(生理性)造成生理性的、深刻性的影响。

因为“记忆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短期记忆不会立即变成长期记忆,而且记忆的巩固过程是很脆弱的。只要有任何中断,不管是大脑要做的工作,还是简单的分神,都会把萌芽状态的记忆内容从头脑中清除。”(《浅薄》)

在网络世界中,因为信息的快速更新和各类高强度刺激的存在,在我们精力和注意力在不断被分散的同时,所导致的认知负荷使我们无法对某篇文章或某个视频内容进行深刻思考和反复记忆。所以在这种浅层的思维状态浏览信息,是无法把从这些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东西形成复杂、有用的观念,也无法形成记忆,

几乎所有网络内容(例如电影、动漫、电视剧、音乐等)都会给人带来感受上震撼、留下很深的感情印象,但不会将其带入深度的思考(不能形成长时记忆),因为你在看一部电视剧、电影等等各类视频事、听一首歌时,是不会一看到精彩的地方时或者听到歌曲的高潮地方时就点暂停来慢慢思考、认真琢磨这一段内容表达了什么、为什么能引起你的感情共鸣的,为了体验的流畅感,你不快进和多倍播放就不错了,而且我们会很容易被所激起的情绪或感情吸引掉注意力,理性思考又变成了感性思考,

没有重复记忆的过程,没有有强烈的智力参与,即使有情感参与,那也是仅仅是情感上的冲击,而因为这种冲击是无法带来深度、长时间的思考,所带来的印象也是不具体的、模糊的,所以网上这么多内容在你的大脑里来来去去,你也许对某些东西有“印象”,但总体上,你对于你昨天甚至是刚才在网上所做的是模模糊糊、懵懵懂懂的

而且从互联网的整体内容上来讲,里面就根本没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去记忆的

例如看一篇网络文章,我们不可能会像以前那样画重点,做笔记,慢慢了解其中的中心思想,而且在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各样“标题党”吸引过去的同时仅仅一看而过,大部分人不可能会反复思考,更不会有什么记忆。

例如看短视频,几分钟过后,我们就会看下一个,笑一下、哭一下、点个赞、评论一下,然后就点开下一个,再下一个,再下一个,走马观花式,看的很爽,但是仅此而已,因为下一个视频的感受刺激(例如节奏感超强的音乐、看的很心动帅哥美女、让人感到哭的故事)会把上一个的视频的感受冲击掉,你换的太快,所以即使有感情上迷迷糊糊的“悟到”,也仅仅是一种冲击,不会形成人生宝贵的记忆——“快乐就完事了”

这些自媒体的文章和短视频可是占据了整个网络的很大部分的流量,所以我们在浏览这些内容时,都是在“忘记”,就跟别人问“你还记得那个吗”的感觉一样,你满脸疑惑地在你那杂乱和浅薄的记忆找来找去也不知道“那个”指的是什么,我们游走在网上世界的情景就是这样的,你对昨天在手机和网上干了什么、浏览了怎样的文章、视频里的绝大部分内容的印象是模糊——好像做过什么,好像也没有做过什么。昨天你花了那么多时间来“遗忘”,今天也一样花这么多时间来“遗忘”,你在网上所经历的无法形成人生中有用的经验,好像在网上所做的毫无意义一样。

如果我们长时间在网上所做和所看的仅仅是“浮光掠影”式地在工作记忆一闪而过,这不仅仅会形成不良的记忆习惯,这种思维无法沉淀和认知负荷导致的无法深刻思考情况会进一步损坏我们的思维能力。

P.S.如果你还不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问问你自己在看这篇文章时的状态是怎样的就清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VOL.08 上网时,你的记忆状态变成肤浅的“形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