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学生

      看着学生正在考的试卷,考的诗歌赏析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初三的学生,没有生活阅历,没有人生历练,每天两点一线,一天困守在校园里,他们真能懂得这些愁吗?我真的有些怀疑。对辛弃疾的了解,也许也仅仅是他的初中课本节选的几首词,以及课下注释中对辛弃疾的介绍。而要了解一个人,仅靠这些是不够的。但现在却拿这样的诗词来考他们,我忽然想说这是为得分数强说愁啊!发给一个朋友看我们的考试题,朋友哈哈大笑说这哪里是强说愁,而是“仇”啊!我也觉得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古人写愁的句子有很多。在那个家国仇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岁月里,愁的何止是一个词人,更是千千万万个如词人一样满腔热血的中原儿女。

      可是,今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幸福的漩涡里,他们何来这种种愁?“我要上高楼上去躲避忧愁,但是这个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我经过以前到过的地方,那里的江山面貌都改变了;见到很多的亲戚朋友,他们头发都已经白了,变成老人了。

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难道人生总是要封侯不成吗?浮云在哪里出现,原来也没有一定的地方,如果能像浮云那么自由地来去,那就最好了。”

        要想读懂词人,一定要先了解作者。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了解了词人,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诗词。我要上高楼上去躲避忧愁,但是这个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我经过以前到过的地方,那里的江山面貌都改变了;见到很多的亲戚朋友,他们头发都已经白了,变成老人了。

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难道人生总是要封侯不成吗?浮云在哪里出现,原来也没有一定的地方,如果能像浮云那么自由地来去,那就最好了。

        一个班里最好的学生选择错了。他一直在那里追问着为什么说词人有羁旅之愁苦呢?想读懂很难,但我们考试分值还很重。真是难为孩子啊?这样的内容,考查高中的学生还差不多。对初中生来说真的是难度有点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