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 阅读打卡
《非暴力沟通》第12章
【好词好句】
1.采取“保护性强制力”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人们受伤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采取“惩罚性强制力”则是为了让“做错事”的人吃苦头。
2.实际上,惩罚非但不能让人悔改和学习,反而会引起仇恨和敌意,并对他人所期待的改变心生抗拒。
3.体罚是无爱和无效的,反而教会了孩子这样一种观念:当所有的方法都行不通时,可以诉诸肢体暴力来解决问题。
4.纯粹为了免受惩罚而做事情,我们就会去关注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上,并为此焦虑担忧,却忽略了事情本身的价值。
5.此外,惩罚还会磨灭善意,人们越是将我们视为惩罚者,就越难对我们的需要做出善意的回应。
6.奖励或惩罚,让他人的行为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7.非暴力沟通所要培养的道德意识是建立在自主和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我们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需要明白自己与他人的福祉是一体且无分别的。
【收获新知】
1.区分“保护性强制力”和“惩罚性强制力”。
开始我看这个标题,以为这是要教我们如何做一些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原来这里他是想要我们区分一个“保护性的强制力”,还有一个“惩罚性的强制力”。
同时我也看到,其实保护性的强制力,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使用的,并不是说一定不能使用暴力,在一个自我保护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只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区分这是一种为了保护自我和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者合法权益,还是因为要达到某个目的或者惩罚他人而使用。
2.奖励或惩罚,让他人的行为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我们在错误地使用惩罚性强制力的时候,其实并不会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即使能够达到一个短暂的效果,从长远来看,被惩罚者是完全体会不到做这个事情真正的价值所在。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教会了他们使用暴力,这个结果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要的。
不仅仅是惩罚,奖励也是一样的效果,因为无论奖励还是惩罚,本质上都是一个外部的强制性压力。人如果没办法体会到这个事情背后真正的价值,没办法产生一个内在的驱动力,那么仅仅依靠这个外部的压力,是完全没办法坚持做下去的。反而会产生一个抵抗心理,人与人的连结也会断开!
3.除了“打”或者“逃”,我相信还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问题的。
什么是“打”或者“逃”呢?这是我们一个原始脑结构所决定的,在远古时代,我们面对一个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除了打或者逃,没有更快速的解决办法了。
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已经越来越优越了,但是很多人还是会忽略“打”和“逃”之间,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其实头脑风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只要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改变】
1.不是不能使用暴力,只是一定要以保护作为目的,不要被情绪控制,变成了以惩罚为目的!
2.只是迫于压力,确实没办法享受事情本身所带来的价值。也明白了何为压力?何为动力?
3.我们既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明白了,大家其实都是一个共同体!
【行动】
觉察自己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还有威胁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