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读懂生活,是一种很真的乐趣

因为《奇葩说》而安利了薛兆丰的论述,看他,对感情、人生等话题,皆能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别有新意的解说,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于是,买入了他的经济学讲义,书中内容大都以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来深入浅出的描述经济学的道理,读来毫无想象中的晦涩之感。正如他的愿望:每个人都能体验经济学带来的乐趣,具备经济学的思维。

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着,很多时候,我们做着,却没有想过,或者想不明白。就如奔腾在赛道上的马,跑了一圈有一圈,却从不了解赛道的特性。

自从有了交换,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有市场。经济学的知识,关乎着每个人的行为,关乎我们的制度、习俗。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想到而已。

红灯停,绿灯行,马路上为什么要装那么多信号灯了?

可能我们没想那么多,只是接受了就是这样规定的。那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为了效率。没有这样的规定,那么车水马龙的马路可能是一团混乱,拥堵、撞车就会发生,而这将导致许多人时间的浪费,交通事故也会消耗很多资源:比如交警的协调,医院的救治,拖车的油耗等等。如此,为了提高效率,节省资源,我们需要对马路的使用制定规则。

科技进步了,越来越多的事情,机器可以代替完成了,那些产线上的工人,怎么办?他们将面临失业潮吗?

其实这样的问题,我在朋友圈的微商软文推广中,看到很多。他们无外乎鼓吹机器的侵略性,告诉大家:再不努力就要被时代淘汰了,那怎么办,跟上时代潮流做微商。

这有些玩笑了,那越来越先进的机器是否会让人失去生存的机会了?我觉得书中的破窗理论很有意思。

破窗理论:一个孩子打破了玻璃,窗户的主人就要去买玻璃,这将刺激玻璃的生产,生产玻璃的工人因此有了钱,又可以去买面包,面包工人因此有了钱可以去买衣服。如此,刺激了一连串的经济行为。

所以说,一个行为一定会引发其他行为,机器人替代了 某条产线,那背后机器人的制作管理,也会引发出其他的工作机会。只是这些是不那么明确的。

而今我们提倡平权,黑种人和白种人应该是一样的,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我们反对一切歧视。那歧视真的就能消除吗?

这样的问题,似乎是人文问题,但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很明确。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世界上的东西总是不够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就要有所选择,选择做这样,就不能做那样。于是,就有了区别对待,也就是歧视。所以,歧视不可避免。

作为被歧视的对象,自然是不喜欢歧视的。他们心里的语言是:凭什么,我不能上那个学校?为什么你要选择他而不选择我?

而实际,无论怎么做,都是只能有部分人享受到特定资源。学校只能招收100人,100人以外的人就只能以各种理由被放弃。

结婚彩礼这个事,各地要求不一样,但我发现,越是贫穷的地方,彩礼要求越高。经常看新闻,贫困家庭为了娶上媳妇,要举债数十万去买车买房。而那些自身条件很好,或者家庭条件很不错的,往往不需彩礼就能说上媳妇了。

为什么这样,其实从经济学的成本角度来看,也是符合规律。虽然把人的感情和成本联系在一起,并不那么美好,但实际就是这样。

一个女子,如果选择嫁入一个贫困家庭,那么她自然是放弃了嫁入更富裕家庭的选择。成本,就是放弃的最大代价。所以,她的成本是很高的,为此,她自然需要更多的彩礼来平衡这种高成本。

生活是平淡,是艺术,也是经济。从经济学的角度读懂生活,是一种很真的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读懂生活,是一种很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