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遗物,是离与不离的学问。
编按: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当红,关于遗物整理,50+专访协助不少个案整理亲人遗物的居家整理师,从他人的故事中,看见我们一辈子受用的情感启示,以及实用的清理步骤。
村上春树形容,「遗物是曾和亡者一起行动的影子。」挚爱之人离去之际,我们继承的不只是物品,还是这个人一辈子的生活轨迹。每次整理遗物,都象是一次生命史的考古。物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而是纪念与羁绊。
但也因为如此,我们在清理的「实用需求」与回忆纪念的「情感需求」上,总是冲突。一方面希望清空空间,以便再利用;一方面又希望都保留,因为舍不得。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处理?
专业居家整理师,协助过不少个案整理亲人留下的遗物。她指出,整理遗物不同于一般的居家整理。一切动作开始前,必须先清理个案和往生者之间的关系。这不是一般的断舍离,需要一点人生的体会与感想。
「几乎每个个案,在踏入摆满遗物的房子时都会痛哭。」整理师观察,遗物之所以难以处理,关键在于人对往生者用过的物品有强烈的情感依附。每一件物品的存在,都像在提醒我们:「你爱的人已经不在了」。
但整理师常鼓励个案,「哭没关系,哭完我教你怎么整理。」
整理遗物,过程可以充满意义,对你往后的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50+采访整理师,从无数个案的故事中,梳理出于你受用的情感启示,以及实用的遗物清理原则与方法。
此外,不只面对往生者需要学习遗物整理。在日本,已有所谓「老前整理」的概念:尽早取舍自己的物品,不让它们未来成为遗物。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生从现在开始,到最后一刻都清清爽爽?
情感启示一:遗物 是往生者想告诉你的最后一件事
整理师曾遇过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客户的母亲已经走了10年,女儿却迟迟无法动手整理母亲的房子。直到母亲过世的10周年,才下定决心面对。
整理期间,整理师陪着案主打开母亲的衣橱,发现里面是满满的新衣服,连吊牌都没拆。起先女儿非常难以谅解:「妈妈跟我拿钱,全都拿去买衣服。她一件都没穿过,为什么这么浪费?」
但在收拾过程中,女儿突然想起,在母亲最后一段日子里,母女关系有些疏离。独居的老妈妈,只能逛服饰店、和店员聊天。
母亲生前的寂寞,彷彿在一件件新衣上现形。
往衣柜深处找,还挖出许多全新的内裤,从小孩到大人的尺寸都有。母亲从未开口说爱,却默默备齐孩子们回家时会用到的物品。那是对孩子的想念与牵挂。
还有一个案例,一位热爱购物的孙女,奶奶却突然过世。整理师陪同处理遗物,发现相较于孙女堆满名牌的家,奶奶的衣柜非常简朴,只有两三件衣物。
在衣柜底下的抽屉,她们找到一个喜饼铁盒,象是装着贵重物品般仔细收好。打开一看,是奶奶和3个孙子的合照。原来,奶奶的3个小孩都英年早逝,留下来的子女,全都由奶奶一手带大。孙子和孙女,是奶奶的宝贝。这位妈妈看到照片,不禁放声痛哭:「奶奶一生这么简单,我却这么挥霍,一点都不懂得满足。」
在那之后,她把家里的名牌卖掉,为爷爷换了新的塔位,让他和奶奶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相依作伴。
「我只是教客户空间收纳,但奶奶教她的是人生的道理:最重要的不是有形的物,而是情感。」整理师回想这个案例,忍不住红了眼眶。「所以,一定要亲手整理遗物,你才会知道往生者想告诉你哪些事情。」
情感启示二:放下空间执念 活在当下才是往生者最大的期望
面对往生者留下的物品,不少家属会有种典型的想法:保留他生前用过的房间、物品,是一种对尊重。但整理师指出,这种观念,不见得是往生者真正的愿望。
她曾看过一个案例,先生意外过世后2年多,房间仍维持主人生前的样子,无人进出。
整理当天,整理师和这家人一起,顺利清出一袋又一袋垃圾。直到清理先生的房间时,她找出一袋小包裹。里头装的是意外当天,先生身上的证件、钱包和钥匙。那一瞬间,全家人沉默无语,彷彿又再次回到意外的情景。
当着全家人的面,整理师很快地撕开袋子。「保留死者的物品,是因为认为他有天会再次回来。可是,往生者已经不会回来了!」她告诉太太和2个孩子,既然爸爸离开了,活着的人更该善用他留下来的空间。姊姊和弟弟都已经上了大学,却还别扭地共享房间。何不将爸爸的房间清空,让弟弟使用?
遗物清空后的房间,成了爸爸留给儿子最好的礼物。
「遗物只是往生者用过的东西,不是他本人。人走了,留下的不该是满屋子的物品,而是爱与空间。」她说。
实用需求:清空往生者住了一生的家 从哪开始着手?
刚开始整理往生者的房子,难免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整理师建议,可以把整理分成3个步骤。
第一步,直接丢掉完全损毁的物品,例如底部脱落的鞋子、塌陷的柜子、冰箱里坏掉的食物。
第二步,则是把家中的大型家具、家电清空。如此一来,家中会瞬间增加许多空间,让人明确感觉整理进度加快。整理师特别提醒,千万不要觉得处理掉父母的家具可惜。年代久远的家具,通常已经损坏、或者跟你家中的摆饰格格不入。与其强留,不如捐赠或丢弃。
至于信件、照片、纪念品等琐碎的小东西,容易让人一不小心就陷入回忆、不可自拔,要留到最后处理。
整理师指出,收拾这类物品,重点在于「精挑细选」。照片、书信看过之后,只留下最有意义的。几十年来的照片或信件,最后可能只留下2小盒。纪念品也是同理。
她曾看过一位贵妇妈妈,过世之后留下满屋子的名牌和貂皮大衣。面对满屋子的高价品,女儿却毫无感觉。最后,这些高级衣物全进了二手商店义卖。女儿只留下妈妈时常把玩的一块南瓜琉璃,还有一件貂皮大衣。那是童年的她眼中,妈妈最有气势的一件衣服。
「物品只是人生活过的轨迹而已。重要的是你和往生者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保留这些物品。」整理师说。
此外,整理师也笑说,收拾长辈的房子,切记要「地毯式搜索」。衣服的口袋、暗袋、一坨卫生纸、垃圾袋,里头都可能包藏有价物品。例如黄金、玉饰、钱币等等。她甚至看过有长辈把黄金包在塑料袋里,藏进马桶水箱。或者一捞柜子下方,捞出一袋现金。整理遗物时,仔细检查那些像垃圾的东西,搞不好会有意外惊喜!
做好生前整理 随时都可以没有罣碍地走
除了整理往生者的遗物,我们也要从自己壮年开始,就有「老前整理」的概念。此一概念在日本已经颇具讨论度:应尽早取舍自己的物品,不让它们未来成为遗物。
整理师认为,对中年人而言,这个概念可以升级为「随时整理」:以当下的需求为原则,决定物品的去留。她观察,50世代最容易发生的囤物症状有2种,一是「没看到的都不算」。例如,放在仓库里的皮包、10几年没有穿过的衣服。平常不会想起,但一「出土」就认为「我还很喜欢、会使用!」。
另一项迷思,则是「总有一天会用到」。整理师曾看过自己的妈妈,搜集了一堆包裹用的绳子。把所有的绳子堆在桌上,几乎和天花板一样高。但多年以来,这些绳子都没有派上用场的一天。
她建议,可以把物品分类为经常使用的「一军」、递补用的「二军」和很少使用的「三军」。三军当中最少用到的物品,可以直接封箱写下收纳日期。3到6个月内一次都没有打开,就可以整箱丢弃。
此外,把家里同类的东西找出来,也会意外发现自己的重复购买行为。例如,家里有30几支手电筒、10几个保温杯等。发现问题之后,就能精简物品、减少浪费。
整里过上百间房子,整理师看过太多案例,面对生命的意外措手不及。太多人想着「总有一天会整理」,却进了医院再也没有出来,只留下一屋子没有主人的物品。既然如此,每分每秒,都要做好离开的准备。
「如果跟你结束谈话的下一秒,我就走了,我有把握我家2分钟内就可以搭起灵堂!」整理师笑说,她对死亡一点都不畏惧。因为,整理好身边的物,也就是整理好身后事和自己的人生。我们曾在这世上认真活过,随时都可以没有罣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