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书》:我们常常学习,却又未曾学习

现代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大多很难静下心来深入学习,快餐文化成为人们快速吸取精神食粮的途径。

碎片式阅读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阅读习惯,可是这种阅读习惯往往缺乏内涵,也无法系统地将知识点深厚积累起来,形成知识脉络,所以对很多问题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要如何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素书》这样说:“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说要通晓世间的大道理,必须博览群书,谦逊好学,不耻下问。

1.博览群书

毛泽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狂”,他的一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他的身边不能没有书、每天不能不读书。他一生藏书近10万册,平均每天读3本书。毛主席博览群书,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等,可以说无所不读。

毛主席之所以能百忙之中仍能博览群书,就是因为能挤时间和常坚持。他可以在闹市读、马背上读、担架上读、厕所读、床上读,不放过每一个空隙,长期坚持。

古话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是辛苦的,所以需要坚持,而且学识是慢慢的积累,不是十天半月就能让你看到效果的。学习不能急功近利,要让它成为习惯,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一年两年后,你的思维和格局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和扩大。

当你在学习中得到了成长,你自然就会爱上学习,并有一种“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感觉。

2.谦逊好学

自古以来,没有一个能为国为民立下丰功伟绩,取得大成就的人不是博学谦逊的。

明朝著名散文家宋濂自幼好学,学识渊博,并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就是“博学切问”的典范,不仅好学,而且遇到不懂的地方,总是要刨根问底。

有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谁知老师不在家。宋濂没有放弃,过几天后再次去拜访,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气寒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好被人救起。当宋濂再次来到老师家门口的时候,差点就晕倒了。

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的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怕困苦劳顿,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

人的认知能力本来就有很大的局限,即使是天生具有圣贤资质的人,如果不勤奋好学,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的。

“得少为足”是人之常情。在学习的道路上,只要一满足,自然就生起退惰之心,脑子里再也装不进新的知识。自以为自己知道得够多,其实穷极一生去学习,所知道的也只是沧海一粟。

3.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也是增长知识的途径。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他太庙去祭祖。也是向别人问这问那,不明白的地方总是要问清楚。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孔子如此真诚地赞叹孔圉,恰恰表现出孔子自己的大度和谦虚,其实孔子本人也是一位身体力行不耻下问的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只要是凡夫俗子,没有一个人是全知,承认自己无知,才不会不懂装懂,不懂装懂并不会使自己变成真懂,反而蒙蔽了自己,又让别人耻笑,把别人当傻子,自己才是最大的傻子。

承认自己无知,所以不怕向别人请教,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而是自我提升的捷径,承认自己不足,不是懦弱,而是勇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素书》:我们常常学习,却又未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