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观看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录像有感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上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要飞回南方时承诺,明年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好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找,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了去年的歌,它通过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女孩四组对话,告诉人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因为质量组内教研,我们组有幸观看了这堂录像课。

之所以选王崧舟老师上的这堂课,源于对王老师的“个人崇拜”。一个偶然的机会偶然读到关于王崧舟老师一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论文,初始有点诧异,这到底是论文还是散文?反复阅读,我才确信,它是一篇优质的论文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为它既有缜密的逻辑性,论述的条理性,又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大气磅礴,优美动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和六年级质量组的同事们就观看了王老师这堂在杭州上的课。

王老师这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三点。

从容不迫,静待花开。尤其突出的是表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王老师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学习。本堂课安排三次练笔,每次练笔时间充分。三次练笔用了17分钟,每次练笔遵循了练习——反馈——修改——同桌交流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扎实有效,老师循循诱导,静静等候,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真正了的锻炼。

有的放矢,回环复沓。王老师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视为至理,并将这个目标观察课堂全程,为了达成目标回环复沓,层层推进。(一)抓住关键词语,感受“友情”之深厚。教师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天天”,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朗读感受鸟和树之间的形影不离的深厚感情;通过练笔补白鸟和大树的外形,感受在“千万只鸟”、“千万棵树”中认识彼此的缘分之深;通过补充提示语,感受小鸟一次次寻找大树的心情,感受它们之间的地久天长的友谊;透过鸟儿的“看”展开想象,感受鸟儿对朋友重守承诺的态度(二)通过写法对比,感受“平淡”中的伟大。课文的白描写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王老师运用了回环复沓的方法,使学生慢慢理解到接受。第一次读故事开头,首次接触“平淡”,让学生补写鸟和树的外形,与课文中没有写树、鸟的外形对比,初次感受“平淡”的语言。第二次读故事发展,再次感受“平淡”,老师让学生补写旁白,与课文中没有旁白比较,再次感受“平淡”的语言艺术;第三次,读故事结尾,引导学生从“看”字想象鸟儿的心情,与文中只用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看”相比较,又一次感受“平淡”。第四次接触“平淡”是教学的高潮,王老师巧妙的一连串反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不会写人物表情吗?不会写心情吗?……为什么不写呢?”帮助学生探寻到了“语文之美”,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反应,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文章描写的精彩:“作者让读者自己去琢磨”“作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最后,王老师将板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最后的一擦,留出的“空白”,揭示了语文的魅力:“作者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想象,书写出人间最深厚的感情,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语言的魅力!

水乳交融,华美无限。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三维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王老师教学的高明之处正是他的 “融合”艺术。相信在《去年的树》听课现场的老师,没有不被王老师的“融合”教学艺术倾倒的(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水乳交融。王老师安排的三次练笔练习,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写而写,每次练笔都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融为一体的。如补写鸟和树的旁白,学生体会到了鸟“恋恋不舍——难过——焦急——心急如焚——伤心欲绝”的情感变化,感受到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读好对话。同时与原文“不写心情”对比,感受到“平淡”表达的作用,“留白”表达艺术,达到一举数得的高效。这样“融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举不胜举。(二)完美的音画、诗意的语言水乳交融。相信听课老师都被优美的音乐、画面以及王老师诗意的语言所陶醉。在和谐的音乐、画面中,王老师的诗意语言交融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鸟”和“大树”的深厚情感的理解。语文学习在如此美妙的氛围中进行,孩子们是幸福的。学生不仅进行了一次文学的熏陶,也进行了一次美的洗礼

高山仰止,景行维止。对王崧舟老师这样的造诣,我这样普通的老师“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奈何资质愚钝,难以企及,那么只能今后多多努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