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治标不治本,压力不减反增?明白这两点,压力少一半

大家好,我是老羊。

不知从哪天起,本乘着疫情东风,炙手可热的学科培训,突然就穷途末路了。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自今年5月21号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之后,国家以雷霆手段整治校外培训机构。

不同于以往的政策调整,这次国家整治校外培训的决心之坚定、手段之残忍,令人咂舌。

随着双减政策的正式落地试点,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好未来、新东方等一众难兄难弟市值集体蒸发8成以上。

为何双减政策威力如此巨大?

所谓双减,一减校内减少课业负担,二减校外减少培训负担。

针对校外培训的调整要求: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非营利性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机构已经不属于老板,属于社会公益项目。可以收费,但账归国家管,工资发多少,课程价格怎么定,都按规定来。多出来的利润可以用于“事业”发展,但是—

不得分红,不得融资,不得上市。

发展可以,赚钱不行,课外培训正式沦为资本弃儿。

天下苦培训久矣!

对孩子而言,双减减少了孩子的无用功(大家都培训等于没培训),对家庭而言,减轻了经济负担。

然剧情好像并没有朝着皆大欢喜的方向发展。

拍手叫好者有之,叫苦不迭者更甚。

今天,老羊就要和大家聊一聊:

双减对于家长而言意味着什么?

到底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本文框架:

治本

治标

变局

治本

家长为什么抱怨双减?

因为治标不治本。

教育矛盾就像高峰期的交通,双减政策把高架桥限行了,却导致其他道路更堵了。

XX妈妈说:

"家里没钱的,家长就要自己教,家长更累;

家里有钱的,请一对一,花费更高。

如果家里既没钱请一对一,家长又没能力自己教,孩子必然要落后于他人。"

看到这样的评论,作为家长的你是否血压都biubiu直飙。

是不是感觉说得太有道理了?

从这段话中是找不到逻辑漏洞的,因为问题在于我们都默认了一个前提:高考是唯一出路

所以,高考分流是无法接受的,成绩差等于被淘汰,上技校等于被淘汰。

所以,请不起一对一,哪怕自己教也要顶上去。

因为高考不变,焦虑就不变。

因为教育焦虑本质是教育回报,是社会财富分配的规则,是高等教育人群和普通工薪阶层的贫富分化。

分流无所谓,擅长什么干什么,但分层受不了,得拿命拼。

双减是治标,那什么是治本?

四个今年大家都听腻了的字:共同富裕

什么是共同富裕?

就是让大部分低收入人群变成中等收入人群,从模型上看就是从金字塔到纺锤体的社会结构转变。

真正实现教育的分流,而非分层。

教育是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国家发展的方向决定了需求什么样的人才,也决定了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在今后的财富分配中受益。

不同于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中国强调实业兴国,立足根本。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社会亟需两类人才。

一类是高精尖的科技型人才,以保证高精尖科技的发展。

一类是产业工人,大量的产业工人可以支撑制造业的兴盛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每个产业工人都能够通过国际贸易享受到时代的红利。

所以教育分流是必然趋势,分流不意味着淘汰,而是各展所长。

共同富裕是国家在下的一盘很大的棋,作为普通家庭我们做不了什么决策,但是起码,我们可以信任和等待。

教育政策会反复,但国之大势不可逆。

治标

回过头来,我们来谈一谈近的,贴近生活的问题。

治标的结果怎么样?真的是增加了压力吗?

XX家长:

"真正的拼家长的时代到了,今后决定成绩是孩子的自律,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努力程度,这些都和家庭教育有关。

靠补课拉升成绩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作为一个普通家长,我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

一类压力来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倒逼家长去学习。

在这之前,家长付出的成本是时间和金钱,上早教班、上培训班。

而现在,考验是家长的格局和见识,是习惯培养,是亲子沟通,是价值观塑造。

之前,家长竞争的重心在谁上的补习班多,谁的老师好。

现在,竞争的重心突然变成了谁更会教育孩子。

哪个父母不会教育孩子?哪个父母没有教育孩子?

但是一旦把家庭教育上升到学业竞争的程度,谁又敢说自己的教育是最好的?

这样的背景下,父母难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惴惴不安。

但是,家庭教育真的给家长带来了负担吗?

学习家庭教育对于家长而言确实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认为这不是减负减出来的结果。

而是减负之后,大家才发现的教育本质。

家庭教育什么时候不重要了?

学校和家庭,本该在教书和育人这两点上各有侧重,互相补足。

只不过因为课外培训的内卷太过激烈,导致家庭教育的重心和学校教育的重心几乎完全重合。

就像上面这位家长说的,今后决定成绩是孩子的自律,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努力程度。

其实,不管在之前还是之后,能够极大影响成绩的都是这些因素。

课外培训对于孩子的成绩提升,尤其对是那些内心抵触学习的孩子。

扪心自问,真的有帮助吗?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塑造品德,培养独立性。

培训变了,但家庭教育的重心一直没变。

抓住这不变的重心,技巧性的东西可以慢慢摸索。

家庭教育重在平时,重在反思,重在因材施教。

当下,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不要被焦虑的情绪带偏,也不要心存侥幸。否则,很容易就被人利用,成为新的“韭菜”。

最近,有家长和我说,某教培机构已经开设家长培训班了。

“你不来,我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2.0版本之“你不来,我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爸妈”。

我有些好奇,家长培训班的目的是培养家长学会做题再教孩子,还是教家长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前者已经够难为人了,后者的速成班你敢信吗?

千万不要把家庭教育变成第二个教育培训的重灾区,这才是真的给家长增加压力。

变局

有只老鼠担心被猫逮着,惶惶不可终日。它祈求佛祖把自己变厉害点儿。佛祖就把它变成了一只猫。成为猫后,它开始怕狗,天天如惊弓之鸟。佛祖可怜它,把它化成狗形。可没过几天,变成狗的老鼠听说附近有豹子出没,于是它食不下咽,每天躲在地窖里发抖。它再次求佛祖开恩,佛祖没有办法,只好把它变成豹子。但变成豹子的它马上想到自己可能成为猎人的晚餐。“求您把我再变强些吧!”它对佛祖苦苦哀求道。佛祖说:“如果你永远怀着一颗老鼠的心,外形变得再强再大也是枉然。”说完,念动口诀,“噗”的一声,“豹子”又变回了老鼠。

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当年减负,减出一个培训班,现在双减,培训班不能上了,家长又开始焦虑怎么不落人后。

若一直被外部变化所左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草木皆兵。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调整,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为改革“实验品”,实话说,没有定式。

最重要的是在这场变局之中明白,到底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老羊总结了两点作为减压剂,希望可以给予大家启发。

政策反复,但国之大势不可逆。

培训变了,但家庭教育的重心一直没变。

今天留了一个小尾巴。

第一类压力来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倒逼家长去学习。

而教育压力的另一个来源是:

更高的培训成本。

到底该不该参加培训班?

我们下篇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减:治标不治本,压力不减反增?明白这两点,压力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