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里的育儿知识

我会害你吗?”

你迟早有一天会感谢我

这是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里,父亲任大望对任小天说的话,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在父母眼里,像任小天一样的青春期孩子,是叛逆的,是不省心的,为他们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在孩子眼里,像任大望一样望子成龙的父亲,总是以爱之名,逼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情,为什么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呢?

最终,孩子还是长大了,曾经的少年成了父母,曾今的父母成了爷爷奶奶。

我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司马懿对曹丕说的那句话: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虽然父母没有处理好这些矛盾,但子女还是长大了,少年的烦恼永远留在了少年。

但是,家有“叛逆”少年,身处矛盾中心的父母终究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给孩子一个最好的家庭氛围。

从伪心理学说起

我们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逐渐感觉力不从心,于是开启了自学心理学之路。

当我们想要一头扎在心理学书堆里的时候,发现心理学的书鱼龙混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夹杂着很多伪心理学书籍,浪费读者时间。

《上帝掷骰子吗》的作者曹天元在心理学科普读物《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一书的序中说到:

心理学概念之所以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普通人对“真正的心理学”毫无了解。

一、什么是伪心理学?

伪心理学就是在书的封面、标题和内容上处处暗示读者,这是心理学的读物。

有素质的作者或许会真的研究过心理学,还会引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或金句,没素质的,几乎通篇是个人经验。

二、个人经验和作为科学的心理学有什么差别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差别就是,个人经验不具备可复制性,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错。

而真正的心理学则会给出完整的实践路径,读者只需要按步骤一步步做就好。

真正的心理学会明确告诉读者,该理论还有什么不足,而这些都是伪心理学避而不谈的。

伪心理学读多了,感受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鸡汤。很好喝,就是没什么营养。

发展心理学

回到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主人公任小天是一个青少年,青少年这个概念是发展心理学定义出来的,出自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展的“五阶段说”理论,后来另一个心理学巨匠霍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科学、更规范的儿童心理八阶段说

几乎所有的国家教育体系,都是按照该理论建立的!

八阶段学说过于经典,一直沿用至今,下面我摘录了原文关于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两段文字:

第四阶段:童年期(6~11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阶段要在学校里好好学习,不要贪玩。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搞清楚“我是谁”这个问题。

因为八阶段的分类虽然经典,但具体到个人时,却未必一一对应。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的作者安晓良在书中是这样说的:

每个人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经济条件也不一样,家长或者监护人给予的关怀与照顾也千差万别,所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严格地在同一年龄段处于同样的心理状态。有的人在幼儿时期(第三阶段)因为家长过于溺爱,什么也不让做,连饭也不让自己吃,就有可能直到6~7岁还未能“获得主动感”,无法进入童年时期(第四阶段),也就是所谓的“晚熟”。

所以,要想解决青少年的问题,就需要将之前所有阶段的问题都拿出来讲一下。

一、为什么要将人生分段进行研究

看过发展心理学教材的读者会发现,教材的目录结构就是按人生阶段划分的。

为什么要将人生分段进行研究呢?

  • 成年人的世界和未成年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未成年人的各个时期也并不相同
  • 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拆分,逐一分析,逐一击破
  • 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

教育孩子,首先要找到孩子对应的年龄特征和教育方向。

之后阶段的特征和教育方向可以不管,但是之前阶段的特征也要兼顾。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已经进入青少年,不仅要开始引导孩子建立清晰的角色概念,在父母面前是子女、在老师面前是学生、在同学面前是同学,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相处方式。

家长还要看看孩子的勤奋感和主动性如何,不仅是学习方面,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任何时间学习心理学都不迟,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大器晚成也未可知。

很早就开始学习心理学,也要注意,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要继续保持学习和反思。

二、婴幼儿时期

在婴幼儿时期,我们主要帮助孩子获得信任感、主动感,帮助孩子克服疑惑感、羞耻感和内疚感。

换句话说,就是在六岁以前的教育中,家长要“少动手”,多让孩子自己独立行动,家长只负责旁观,孩子需要帮助,在非特殊情况下,也是要多引导孩子自己解决,慢慢地,孩子的主动性就培养出来了。

当然,在孩子独立且主动地接触世界时,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

当孩子受到挫折时,会产生疑惑、羞耻和内疚,在情绪上会表现出沮丧、不开心和愤怒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时,家长要耐心,不要急于解决“麻烦”,而是默默守护在一旁,什么都不做,等待孩子自己从坏情绪里走出来。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在急于制止的过程中,难免会大声呵斥,或者用好处贿赂,孩子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练习控制情绪的机会

小孩子哀而不伤,哭的时候还会偷偷瞄一下大人,大人是无需多虑的。

虽然孩子已经进入青少年时期,但以前遗留的问题依然存在,坏情绪需要疏解和引导,最怕压制和忽略。

三、主动勤奋和被动勤奋

当孩子进入童年期后,就要进入小学,开启正式学习的生涯了。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学习问题成了家庭教育的核心矛盾。

更是有人调侃现在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状态,辅导前母慈子孝,辅导后鸡飞狗跳。

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在于我们在孩子进入儿童期,开始上小学后,没有培养孩子的勤奋感。

换句话说,我们缺乏对勤奋的反思,一说到勤奋,我们满脑子先贤的道理,天道酬勤、书山有路勤为径、业精于勤荒于嬉等等,但那些都是古人的勤奋的道理,经过许多年的沉淀,又内化于成年人心中,但这不是孩子的。

最终,家长还是完成了勤奋感的引导和培养。

在家长“鸡飞狗跳”式的监督下,在缺乏主动性培养的前提下,孩子培养出了被动勤奋,或者说是表演式的勤奋。

表演时,演员在戏台上、镜头前是一副剧本里的样子,下了戏台、离开镜头后又回归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家长监督下,在老师安排的学习范围内,孩子开始表演学习,一副勤奋的样子。

不是孩子主动追求的勤奋是无效的,逼迫无法养成真正的勤奋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勤奋感呢?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兴趣也是勤奋的主要动力。

我们可以先培养孩子在其他事情上的勤奋感,当孩子感受到勤奋带来的好处时,就会乐在其中,知道只要勤奋,就一定会有收获。

四、自卑

在霍尔的理论里,克服自卑感似乎应该是儿童期应该完成的任务,但是很多人在这一时期没有处理好,自卑会一直会延续到成年,甚至一生。

如果孩子已经培养出勤奋感,学习成绩却依然不理想,这就很容易发展出自卑的情绪。

起初很多家长还会鼓励,但日久天长逐渐开始怀疑,是不是孩子不够勤奋。

家长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是把玩游戏的劲头放到学习上,学习成绩一定好!

可真是这样吗?

如果一个人足够勤奋,却很难做出成绩,可能是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一次两次失败或许鼓励一下就好,但长时间下去,是否也会自我怀疑?

于是,丧失热情、兴趣和勤奋的动力就成了必然。

转而就把这种勤奋感从学习转移向游戏,游戏总会精准捕捉人的勤奋并给予反馈,让人体验到短暂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只会强化下次玩游戏的动力。

然而家长只将游戏当做敌人,却不管真正的敌人,那就是孩子在学习上的自卑。

其实,大多数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就两点:自卑和缺少学习方法。

所以,在学习方面,家长要完成以下教育任务:

  • 培养孩子的勤奋感,阻碍勤奋感建立的是自卑情绪
  • 儿童期的孩子,对于自卑是极其敏感的,一点点的挫折就会触发,甚至生活里的挫折也会带到学习中去,所以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是整个儿童期都需要做的事
  • 孩子光有学习上的自信还不够,还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方法的意识
  • 家长不仅要收集关于学习方法的资料,还要监督孩子的执行情况,甚至还要培养孩子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和探索精神,和孩子一起寻找学习方法的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五、我是谁

多少次,孩子想要帮助家长分担家务,却被家长回绝,让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以爱之名。

多少次,孩子想要做点其他事情,自己做选择,却被家长回绝,让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以爱之名。

我会害你吗?”、“你迟早有一天会感谢我”...

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家长总在自我安慰,将来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懂我的。

可惜,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孩子长大了,回到父母身边,说些理解父母的话,不过是出于爱和善意,不过是为了哄父母开心,但在做法上,小时候未认同,现在依旧不认同

当孩子想要帮助父母做些家务,为父母分担,不过是孩子想要摆脱一个孩子的角色,一个学生的角色,转而进入一个承担家庭责任的家庭成员角色。

可惜,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孩子永远被困在勤奋学习的学生角色里,也就无法建立清晰的角色概念,当孩子长大了,需要家庭和爱情的时候,依然需要依赖父母做决策,于是社会上流传着巨婴妈宝男这些词。

当孩子长大了,在爱情里需要扮演一个合格的伴侣,在新生家庭里需要扮演丈夫和妻子、孩子的父母,可是,他们仍然被困在一个角色里,一个只需要好好学习其他都交给父母的孩子。

03

枯燥但真诚的心理学

上一段文字,作为作者都觉得啰嗦且枯燥。

作为家长的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成为社会精英,过上更好的生活。

作为家长的我,孩子现在不爱学习,贪玩,成绩上不去,我只希望有什么办法解决我的问题。

可是读了心理学,你却跟我讲这些玩意儿!

我知道孩子在哪个阶段,有哪些特征,有什么用?我需要解决办法!

所以,伪心理学出现了,为了“顺应民意”,顺便赚一波钱(主要是为了赚钱),那就写点那些家长想要看到的吧,想让孩子变强吗,我这里有一套方法,想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吗,我这里也有方法。

换个思路,那些所谓的养育办法、学习方法真的有用,真的可以让孩子突飞猛进,为什么国家不纳入到国民教育中呢?国家出了大把大把的人才,综合国力强盛,哪个国家不想要呢?

真正的心理学,枯燥无味,但是真诚,是真正的对人负责

如果是想让孩子着想,可以先从一些心理咨询师写的书着手,而且他们有心理学的教育背景,比如武志红、李松蔚、陈海贤,他们的书值得信赖。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光看一两本书是不够的,多个作者,多本书,从不同角度说同一件事,最后我们还能全部接纳且不感到相互矛盾,如此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成熟的观点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里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