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中庸》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大学中庸》,艰深晦涩,让人费解。初读,读不懂。在读,结合译解,看懂个别句子。在听,傅佩荣讲解《大学中庸》课堂,有些还是听不懂,有些听起来似乎有顿悟的感觉。《大学中庸》真是一本“磨脑子”的书。

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和“诚”两个字。

在《中庸》中,与“中”有关的论述很多。例如: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在第三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在第六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我想在“中”的含义是什么?“中”是指恰好、刚好,也是指一种平衡关系,其核心是中和精神。

“中和精神”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与仁和、道家的中道和柔和;还是佛家的中观与圆和,“中和”体现了儒、释、道、易的共同价值观。春秋战国时,蔺相如与廉颇的将相和,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都是“中和”精神的体现。“中和”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延伸,现在已经具体表现为中正、和谐、平等、自由。

在当下,社会、家庭、学校需要“中和”精神。在家校方面,经济发展了,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满不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矛盾也就出现了-家校矛盾。在师生方面:在课堂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管理学生,学生不服从管理,教师若不注意方法,就会出现师生矛盾。在我们身边,在新闻的报道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师生一旦出现矛盾,我们该怎样去处理哪?我想:在处理的过程中,不能过激,也不能过柔。过激,容易激化矛盾;过柔,起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要注意教育方法的选择,要注意沟通技巧的运用,尽可能做到中和。

在《大学中庸》中,关于“诚”的论述很多。在大学第二章“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在大学第三章“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在中庸第二十章“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等”。“诚”的含义是什么?我想,“诚”是不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的物理属性,更是一种道德的品质,是一种道德的修养。

我觉得修养品质,主要要做一下几点。

其一,“所谓诚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独也。”是说人要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就是不要欺骗自己,自己在独处时要谨慎,真诚面对自己的善恶意念。

其二,“忠恕,违道不远己所不欲,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尽己之心和推已及人,可以达成和谐适当的人际关系。连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其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任何事情,有所准备就可以办成,没有准备就会沦于失败。做事情做做到未雨绸缪,要准备充分。正如文中所举,说话有了定案,就不会有矛盾,做事有了定案,就不会受困,行动有了定案,就不会后悔。

其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要广泛的学习,不明白的要仔细请教,对遇到的问题要谨慎思考,对于事物的善恶要分辨清楚,把自己的思想要付诸实践。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没有秘诀可言,恒心和毅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坚持这样的方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在愚笨的人也一定能变得聪明,再怎么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

“唯天下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如神”,这些都是达到致诚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为圣人可以为之。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更要进行自我的修身,完善自己。

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就要在“诚”上下功夫。要让自己真诚,就要明善。“人之初,性本善”,就要顺着自己的本性就做,多做善行,思考领悟善理,行“君子之道”。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大学中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