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格心理学》导读之七——人本主义门派

此门派算得上是人格心理学流派中的一股暖流,因为名字就听起来很温暖。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这里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己做选择,并且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用弗老爷子的观点来理解,那就是“自我”具有更强大的能力,面对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否认、诱惑,还是来自内心“本我”的渴求以及“超我”的约束,“自我”都不会轻易地服从,而是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门派与其他门派的最大不同。此外,人本主义还有哪些基本论点呢?有请掌门罗杰斯(虽然同在二战时期,但他不是你的美国队长)。

人本主义理论

卡尔·罗杰斯(1902-1987)说道,本门派除了提出我们对自己负责的概念,还主张活在当下,就是不要过多反思过去与计划未来,要充分享受生活。但这并不是说,提倡安逸地生活。我们深知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于现状,人们在变为理想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一定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面对这种人生版扫雷游戏,为来访者清除障碍顺利通关,是本门派治疗师的使命所在。在介绍由我派自创的治疗法之前,需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心理健全的人。

罗掌门眼中的心理健全

我在创派之处,与同僚们发现人的本性之一是在保持乐观态度的同时,努力创造令自我满足的生活,于是我称呼这些遵从本性的人为心理健全者。他们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经历,他们的行为遵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和价值观而非屈从于社会所期待的角色,既会敏感地体会自我的情感,也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我的门人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曾补充了心理健全者的表现,说他们不会过分自责,会尊重自己,具有创造力。他们的朋友数量虽然很少但却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还具备富于哲理又无敌意的幽默感。总之,心理健全者拥有令人羡慕的洒脱与快乐。那么,为何这类人不常见呢?

因为有两个原因在阻碍我们成为心理健全者。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喜欢治标不治本最后离真实生活越来越远。人若是病了,谁都喜欢见效快的治疗方法,先缓解再根治。但是我们面对心理上的挫败感的时候,挫败产生的焦虑会敦促我们赶紧解决眼前的问题,只要焦虑能消失让我们好过一些就行,我们可不管这病根在哪儿。于是,病急乱投医的历史剧再次上演。我们请来了神医“防御机制”,他开的药方就是骗自己。比如,我自认为工作表现不错,结果老板没有奖励我,我就很不爽,这时候骗自己的方式就是,认为这个老板有问题。但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会让我们看不清事实真相,我们也就会因此与真实生活越来越远。根除的方法是认为,不要自以为是,所做的工作达到自己的期望就好,不要期待他人的评价。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难以接纳不完美的自我,只是在活出他人期待的样子。从小我们就知道有一种小孩叫别人家的小孩,大人对小孩的赞许与关爱常常在一个完美的标准之上。这会让我们意识到非黑即白的论调是正确的。比如,学习成绩要好,要会一些才艺,玩电脑游戏能有什么出息等等。我们只接受自己白色的一面,却不承认黑色一面的存在。所以我们努力撇清与黑色的关系,努力活出了他人期待的角色。但其实,我们不可能做得到,我们需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需要。

随后,我为了帮助人们成为心理健全者,我设计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

罗掌门的心理治疗法

我的治疗过程不是直接提出措施让来访者采纳改变,而是提供一种氛围,让来访者自己帮助自己,这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具体做法是,治疗师需要先与来访者建立坦诚的关系,然后鼓励来访者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含糊的情感,治疗师同时复述并确认来访者表达的意思,请记住只是复述和确认,不是打断对方提出建议!随后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会渐渐看清自己的问题,试着接纳自己,最终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最后,来访者就会意识到之前为了克服焦虑请来的神医是个骗子,或是认识到一些其他的错误想法和观念。我们帮助当来访者看清楚这些坏东西,并鼓励来访者将它们扫地出门,心理治疗就达到了目的。下面附上一个来访者看清内心错误想法的治疗实例。

人本主义疗法的治疗实例

自我表露

从这个治疗例子还能看到一个要点,治疗师需要来访者自己说得越多越好,这就是“自我表露”的概念。自我表露是将自我的感受通过文字和神情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也让自己容易看清自己。所以,自我表露越多的来访者,其改善也就越明显。但这是针对于治疗师,普通人之间如果进行自我表露,就需要考虑彼此的关系程度和所分享信息的隐秘程度。比如,我们是特别要好的朋友就会无话不谈,但如果是泛泛之交就不会说些隐秘话题。

但经验以及调查结果都告诉我们,长痛不如短痛,如果内心有创伤,将它们说出来虽然很痛,但随之就减轻了内心压抑创伤经历的负担,并会自发地面对创伤经历采取一些有效举措,这就会改善我们心理与生理的健康状况。这类似于弗老爷子说的封印解开,将痛楚释放,内心就会恢复健康。

罗掌门接着说,人们需要自我表露的对象,但是有些人偏向于独自生活。他们真的幸福吗?我今天说得有点多,马斯洛在后台等很久了,我们掌声有请他为我们介绍与幸福有关的内容。

需要层次理论

我是马斯洛,想要拥有一颗幸福而又健康的内心,可是得花重金的,因为从普通内心进化为幸福健康的内心,有些人甚至需要花费自己的一半人生。我们来看看在内心进化的道路上都需要些什么?

这个宫廷喂养计划分为5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初级阶段,只要小主的吃喝足够,还拥有十足的安全感就算进化成功。后三个高级阶段可以同时进化,分别是满足“受到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需求都需要小主认真思索与寻觅。小主需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皇上、皇后和皇太后的宠爱,同时建立自己的后宫势力。至于“自我实现”,这将会持续一生,因为小主设定的最高追求是母仪天下。这就是我曾经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如图所示。

人本主义对于幸福感的探求不仅限于此,我派门人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也有独到的“乐观体验”理论。

乐观体验的心理(心流-Flow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指出,人们选择全身心的投入在某件事情上,并且这些事情都颇具挑战性,此时人们的快乐来自于完成这件事的过程,这种感受就是一种“乐观体验”。正是这种乐观体验带来的涌流/心流(flow),让我们感受到自在愉悦的幸福感,获得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时候我们暂时不需要自我表露,一个人或是一群人都可以实现这种体验。比如,完成一幅特别耗时的艺术画作,打了一局开场逆风却最终获胜的比赛,工作上完成一项有挑战的任务。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做的事会不会让你产生这种乐观体验,可以对照下面乐观体验的八个特征进行比较:

1.活动具有挑战性,且需要一定技能;

2.人的注意力完全被活动所吸引;

3.活动有明确目标;

4.有清晰的反馈;

5.人只注意在进行的工作;

6.人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

7.人失去了自我意识;

8.人失去了时间感。

孤独与独处

马斯洛继续说道,幸福并不会与孤独相伴,但我有个朋友偶尔会婉言谢绝一些聚会,转而留在家中整理家务、修剪花草,他拒绝参加聚会的时候,看上去好像是个孤僻的人,但平时我们认为他是个热情积极的人。那么,我这位朋友这么做会幸福吗?答案是,会有幸福感。与我这位朋友类似的人,我们称之为偏好独处的人。他们并非是缺乏社交技能或是孤独内向,他们之所以放弃一些社交机会,是因为适当的独处可以用于清理思绪与心态,带来“自我修复”,认清自我,获得新想法。他们会说独处有益生活幸福,但孤独是一种缺乏社交技能的表现,有碍健康生活。孤独的人会有悲观的预期,在与人交往时更喜欢谈论自己,也会发起与对方兴趣无关的话题。他们希望有一个更大的朋友圈,但实际拥有的朋友数量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他们的这种不满足就是孤独感的滋生土壤。此时,罗掌门对马斯洛说道,当你孤单的时候,你会想起谁?

自尊与其来源的领域

马斯洛笑了几声,继续说道,罗掌门十分关爱他周围的人,每当我孤单失意的时候,罗掌门总会鼓励我接受并欣赏现在的自己。那么,我们会欣赏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表现呢?如果有一张表格,列举了几乎我们所有可能的表现,随后让我们亲自去打分。有些女生会在意自己在相貌身材方面的得分,而不在意自己在竞技能力方面的得分高低,但这恰恰是其他好胜者在意的领域。所以,我们都有自己偏好的领域,对于表格上其他领域的得分就不那么在意。随后,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就会体现在这张表格的分数上,重点是偏好领域的分数,我们将这样的一组分数称为“自尊”。

自尊的高低

那么,有些人感觉自己的得分偏低,那他们就是低自尊人群。他们面对失败,会给自己一个低评价,并随后表现得更失败。或许这些低自尊人群尚未发现,在被他们忽视的领域里,他们在某些表现上会获得高分。比如,电影阿甘正传的主人公阿甘是个智商有问题的人,但同时也是个乒乓球高手和跑步健将。

相对应的,会有高自尊人群,他们会因为偏好领域较高的得分而有一种很骄傲的感觉。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不会让自己停留在失败的领域中,而会提醒自己在其他领域里得分仍旧很高,因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高分形象。比如,某中学生骄傲地说道,“虽然我语文和英语考砸了,但是我物理接近满分”。对他们而言,自我良好的感觉或许就是生命的全部。

自尊的稳定性

马斯洛忽然用质疑的语气说道,这张表的得分只是一种自我评价,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较低的评价,这时候我们的偏好领域就像是被贴上了不合格的标签,我们的自尊受到了威胁,我们接下来如何应对?

有些人说,我要证明给你看,我其实没你说得那么差劲。另一些人说,即便是我偏好的领域,不足也是可能的,我希望怼我的人能给我一些合理的建议,不过你只是单纯怼我也没关系,反正我在努力做喜欢的事。

第一类人,他们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会更多的为了讨好别人而行事,也容易因为负面评价而变得消极,进入心理不健康状态,我们称之为自尊稳定性较差的人。第二类人,常常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决定,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们称之为自尊稳定性较高的人。这也就是为何很多电影和鸡汤都在宣传一个概念:“你想做什么你觉得正确的事情,就尽管去做”。

从心理健全者的角度出发,人本主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阳光的一面,下一章我们介绍从行为出发的人格心理学门派。

你可能感兴趣的:(8.《人格心理学》导读之七——人本主义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