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找到合适的对象就越困难,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李弯湾

插图|katya_swan_illustrations

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课间,老师跟大家闲聊,聊到找对象的事情。

她说:

“我想给我们的女同学提个建议,找对象的话,最好是在大学里找,这是最容易的,你也能找到理论上最合适的。等你出了社会,要再找,尤其像我们这种学校毕业的,出了社会就更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了。”

这位老师上了我两个学期的课,一门是听力,一门是写作,但我几乎不记得她教过的任何专业内容,反倒对这次闲聊印象深刻。

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呢?

因为她说,“尤其像我们这种学校毕业的,出了社会就更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了。”

这句话让我困惑不已。

尤其像我们这种学校?我们学校很特别吗?很好吗?或者很差吗?为什么像我们这种学校的女生,毕业了要找到合适的对象就更难了?

如果说女生难,那么,男生就容易了吗?

这其中的道理,我悟不透。

直到这些年,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情感关系的研究中,才发现老师说的话几乎一点毛病也没有。

今天我就想聊一聊,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年纪越大,找到合适的对象就越难这个事情,以及,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明确一个前提,“合适的的对象”的标准是什么?

一段关系,或者说一桩婚姻,满足两个核心,就叫合适。

这两个核心——其一,是互相吸引;其二,拥有很多共性。

吸引的极端表现,就是这个人什么都不做,他不用对你好,不用为你付出,你也会喜欢他,就像我们喜欢明星一样,你喜欢某个明星的本质,就是这个明星很吸引你。

同样的道理,你喜欢某个人,本质就是他吸引你——他的容貌、才华、气质、魅力这些东西吸引你,反过来讲,他喜欢你,本质就是你吸引他。

这点没有异议吧?

没有异议我们接着说共性。

所谓共性,就是你们俩有很多共同点,喜欢吃的东西差不多、兴趣爱好差不多、价值观差不多、人生的追求和愿望差不多,由此展开的方方面面的相同或者相似,都叫共性。

两个人的感情,基本上是共性越多,感情越好,共性越少,感情越差。

就比如你们俩聊天,聊得很投机,两个人都非常认同“丁真很纯很帅”,那么你们的感情就会加深,反过来讲,一个觉得丁真又纯又帅,一个觉得又黑又土,而且彼此谁都不服谁、甚至彼此都在鄙视彼此,这样的分歧多了,感情自然就淡了甚至会破裂。

关于共性这一点,应该也没什么需要抬杠的吧?

好,认同“合适”=吸引+共性,我们就可以接着聊了。

为了方便理解,我就拿自己举例子。

我,李弯湾,来自贵州一个偏远的小村子里,12岁的时候,我上初一。

我的初中,是一所乡村中学,全校一共有1500多个学生。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来自于我们乡(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乡”是啥,乡就是跟镇差不多的行政单位,一般而言,比镇更穷。)

我是农民,从小放牛割草,我们学校的这些学生,基本上也都是农民,放学之后也要放牛割草;

我们长得都差不多,大家都很黑、很瘦、很小只;

我们喜欢的、追求的、认同的,基本上也差不多,即便有些人家比较有钱、出过省、去过北京上海旅游,但本质依然是村里的农民,差不巨大。

在这样的环境里,要找对象的话,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因为大家真的很像,最起码不用担心共性的问题。

16岁的时候,我读高一了。

(有人可能好奇为啥我12岁上初一,16岁才上高一,这不就是因为共性太强嘛,所以我在初中就谈了一发恋爱,结果把成绩搞水了,考不上重点高中,于是初三复读一年。)

我上的高中,是市里的高中,学生有5000多个,大概一半是农村的,一半是城里的。

在这个时候,大家要谈恋爱,也不难,因为虽然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但大家都还算是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生活作风、价值信仰都差不多。

但比起初中,找到合适对象的难度,就加大了一倍,因为初中的时候,大家都是农村人,到了高中,农村人跟城里人,就没有太多共性了。

(很多人说农村人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只要相爱就好。其实区别还是挺大的,沈从文写《边城》,讲了大佬二佬和翠翠的爱情悲剧,想要传达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城里人和农村人在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现在很多农村人和城里人的结合,也会因为身份认同的问题导致很多矛盾,甚至会离婚,这都是客观、普遍存在的。)

19岁的时候,我上大学,从贵州来到山东。

在大学,同学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地方的人,饮食、价值观、各种习惯与喜好,都不太相同。

在这个时候找对象,难度要比高中大了。

但也还好,毕竟大学有点还是很奇妙,它表面上是用分数的方式,但却把很多精神上相似的人聚拢到了一起。

就像我的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是全国39所985大学里,排名靠后的,抛开母校情怀来看,在比较权威的大学排名榜中,它都不如一些211大学好。

为什么我们这些人,高考的时候,都会选择这所大学呢?

首先,我们都考了比较类似的分数,说明大家智力水平相当、学习能力差不多、理解能力差不多;其次,我们选择了这个大学,基本上都是看中了“985”和“中国”二字——比如一个叫“苏州大学”的211大学,跟一个叫“中国海洋大学”的985大学,你觉得哪个好?

我们会觉得“中国海洋大学”更好,因为它更好听,更好听就更有面子——说明我们这群人务虚大于务实,追求面子大于追求实际的好处,而那些务实的人,他们可能跟我们考了差不多的分数,但他们更在乎城市、专业、学校实力这些东西,他们可能就会选苏州大学,而不是中国海洋大学。

也就是说,假如10个人考了一样的分数,他们可以上苏州大学,也可以上中国海洋大学,结果有5个人选择了苏州大学,另外5个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这5个上苏大的,跟另外那5个上海大的,是两种人,而同样上苏大或者同样上海大的,他们真的会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们这些学习能力或者智力水平差不多、价值取向差不多的人,进了一个学校,依然算得上一类人,依然有很多共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对象,还是比较容易的,一来是因为大家本质上还是同一类人,二来是因为在大学里找对象的话,参考的条件比较单一。

在没出学校门之前,找对象都不太看重家庭条件、能力啥的,大家都比较理想主义、相信爱情、比较单纯,觉得长得好看、有才华、对我好等等,能有其中一两点就就够了。

大学里的恋爱,它单纯的原因,是因为它跟婚姻无关,很少有人在大学里找对象是计划要结婚的,既然没有非得要一个什么结果,所以不会想很多。

而且在大学,大部分人都没经历过社会的风吹雨打,都被保护得很好,需要自己去解决的问题很少,所以基本上能独善其身,没想过说是找对象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毕业后,进入社会,很多时候,人们找对象,是当自己遇到了很多问题、麻烦,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就想着找对象来一起解决)

一旦大学毕业了,找到合适的对象就越来越难了,原因如下:

第一,从面对的人而言,无论你接触的人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在社会上,跟你属于“同类”的人,就变得很少了。你认识的人,基本上都是通过工作、朋友介绍、网络等等这些途径,而不是因为志趣相投、不再是像初中高中或者大学那样你们是一类人,你在社会上认识的,什么三教九流都有,你要在这些人中去找一个跟你是同类的异性,概率太低了。

就像以前你是小麦,你身边清一色地都是小麦,至少都是庄稼,到了社会,你是馒头,但你身边都是各种各样别的东西,你是馒头,他们可能是猪大肠、折耳根、煎饼、鱿鱼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

你可能会说你不挑,你是馒头,跟什么搭配都行,但别人挑啊。

第二,从找对象的动机而言,以前的你,没有什么动机,你甚至都没盘算过找对象这件事,就靠遇,遇得到就谈,遇不到就算了。但出了社会、年纪越来越大了,你找对象,就是有目的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任务。

就像你以前去逛商场,你没打算买,反正是买也可以、不买也行,看见一条自己喜欢的内裤,就买了;但是后来,你首先就有个目的——你要买内裤,你抱着这个目的,上东东或者宝宝去挑,那么多款内裤,只能选一条的话,你总担心自己买哪条都会后悔,你担心选错,所以就很难选。

而且,时间不等人,你拖得越久,合适你的内裤就越来越少,你20岁岁的时候可以买蝴蝶结的哆啦A梦的蕾丝的丁字的各种款式都行,但你40了,能挑的款式就不多了……

第三,从筛选的条件而言,你二十啷当岁的时候,不看条件,或者说只看一两个条件,但你到了一定年纪,看的条件就越来越多。比如,你20岁的时候找对象,可能只需要长得好看,只需要聊得来,只需要对你好就行,但你30岁找对象,可能要看他的收入、家庭背景、情商……你想要跟这个人生活一辈子还要生孩子,万一生的孩子不聪明怎么办?万一生的孩子长不高怎么办?万一生的孩子会秃头怎么办?一辈子只能选一个,而且还担心影响下一代的基因,当然是需要尽可能尽善尽美了。

就像你买内裤,20岁的时候,可能只看颜色,颜色好看就买,或者只看款式,你热爱丁字裤,只要是丁字裤你就买,亦或是图案,只要上面印得有蜡笔小新的你就买——但是你30多了,你要看材质、要看国产还是进口、看品牌、看款式、看流行程度、看……

第四,从你自身的价值而言,你读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大家的差距不大,你只要是个人,基本上都会有人喜欢,但出了社会,如果你从长相到能力,都比较匮乏的话,你能选择的,无限接近于零。

就像你读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吃食堂,都便宜,一般人在学校食堂想吃啥都吃得起;但是等你到了社会,你一个月挣1500,你想吃啥都吃不起。

原因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年纪越大,同类越少,同类越少,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可能性就越低;年纪越大,找对象参考的条件就越多,参考条件越多,能互相满足的人就越少;年纪越大,可选择的空间就越小。

无论怎样,越长大,能找到合适对象的可能就会越低,这个道理对于大部分人都成立。

所以,我们以前很崇尚的——说什么一定会有那个对的人、一定会有那个合适的人,叫你不要慌、不要着急,生命里总会有一个人跟你完美契合的——这样的说法,过于浪漫,只适合用来安慰人。

事实上就是,你年纪越大,要找到合适的人就越困难。

所以,如果你是想结婚的,现在还没对象,还是趁早找对象吧,把找对象当个项目去做,尽量多看、多选、多比较,不要再讲什么缘分、邂逅这些东西了;如果你现在有对象,要好好珍惜,不要觉得后面还会遇到更好的、三心二意地谈,以后你很大可能会后悔的。

当然了,也不要焦虑,上面讲的,都是针对大部分人,或许你是少数部分呢?

只是说,如果你是大部分人中的一位,你得认清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该接受还是得接受,没必要为难自己,年纪上去了,不是你一个人找到合适的对象难,事实上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人都难。

你别看很多人发朋友圈秀恩爱秀婚礼晒娃你就难受,就觉得那是爱情,其实,爱情,或者“合适”,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品,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凑合,在任何时代都一样,即便在这样高唱爱情的时代,很多人的恋爱也都是凑合。

如果你没对象,也不必为此难受,因为在事实上,你并不比很多结婚的、恋爱的人过得糟糕——如果每个正谈恋爱、正在婚姻中的人都说实话的话,你会发现,你单身,你就已经比百分之七八十的已婚人士过得要自在舒服了。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纪越大,找到合适的对象就越困难,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