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有感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根据“尼曼叙事新闻会议”的精彩演讲集结而成,收录了美国51位最有经验的杰出新闻从业者对非虚构写作的经典心得。

和其它指导写作的书不同,它指导的是“非虚构写作”,这种文学因其“真实,不可编造”的特殊叙事特征被誉为新的文学可能性,也被称之为“第四类写作”。它有四大特点:内容真实性、表达文学性、形式叙事性、浸入式采访。前三个特点可以凭“磨杵”的坚持习得,难得的是“浸入式采访”。

本书的几十位作者有近一半都提到了他们的浸入式采访。如:凯瑟琳·博在《巨好玩的难度新闻》中说:“我从来不会把受访人带到饭馆去吃午饭,相反,你得待在他们的地盘上,在他们的世界去采访他们。”“一次我坐灰狗长途车横越南部去为报道做采访,孟菲斯车站就是我的凯悦大酒店。结果,我的背部酸疼,我的屁股刺痛,整整4天,我都没能睡上一个好觉。”

普利策奖获得者雅基·巴纳金斯基在《故事之重》中描述了他去苏丹境内的一个难民营采访的情景:到处是腹部肿胀、受到饥渴折磨的人们,男人们每天要埋葬75个人(多数是婴儿),晚上,他瘫倒在草墙后面一个小茅棚的吊床上面,听到抽泣与痛苦的声音,羞愧于自己短暂的饥饿和自私的恐惧。

把“浸入式采访”做到极致的则是获得NBCC奖的特德·康诺弗,为了写监狱的生活,把自己送进了监狱——申请“惩教官员”被录用后和犯人们实地接触生活了10个月,共处一个空间,以同样的节奏过日子、记笔记,既做参与者,也做观察者。当这本关于监狱的书《新杰克》出版以后,惩教部的大boss们却不喜欢他的书,有一个原因就是等于他突破了他们的安保系统。但是如果作者是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他基本上得不到他想要得到的信息。

本书作者们对“非虚构写作”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与献身精神,令我感佩和动容。如果有可能,我也非常愿意像他们一样,以真诚的心书写最真实的灵魂!

近十年,非虚构写作在我国也展现出了不凡的魅力和生命力,国内已经开展了数届非虚构写作大赛,“真实故事计划”等公众号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欢。

为什么人们开始关注非虚构写作?因为它写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小人物,它让互联网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由写作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生长,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记者,但是每个人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非虚构文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