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亦己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鲁迅

话说在清末,哪一个未得功名的读书人,看到孔乙己的故事,不会长叹一声:“孔乙己,亦己!”

孔乙己之所以活在夹缝中,是因为孔本人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对于他自己尊严的认知是不同的,这从三个方面,便可以看出来。

一,在第四自然段,喝酒的人说出孔乙己前天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事,孔乙己连忙为自己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一方面是因为好脸面,在为自己辩解,为自己的偷窃行为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他便是被封建社会思想所束缚,认为读书人的事,有关能让读书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圣贤书的事,怎么能算做偷呢?

二,看第六自然段,旁人质问他认识字,却为什么连个秀才都没捞到,孔立刻变得颓唐不安,脸上一黑。

他认为,读书人寒窗十年,最终没有获取功名,是不光彩、没脸面,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他自己不敢去面对此事,因而不去正面回答他人的问题,只是说些文邹邹的话,来掩盖自己的尴尬,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则在第十一自然段,时隔很长一段时间,孔乙己用手撑着自己走来,到店里喝酒,掌柜取笑他偷东西被打断了腿。孔看到周围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低声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跌断,跌,跌……”

孔用手撑着来喝酒

孔卑微的模样,正是因为,他不愿去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经历了诸事种种,他的思想依旧没有发生改变。他还是自诩为高贵的读书人,还是好脸面,还在锲而不舍地为自己争取——那不值一提的尊严。

这三处,无一不体现着他对自己尊严的追求,而他这么努力,旁人又是怎么看的呢?

在前两处,都写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三处则写:“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看,众人并不在意他的尊严。

在一旁麻木冷观的人中,既有长衫主顾,也有短衣工人。

长衫主可瞧不起他这样的“读书人”,读过圣贤书,也懂点文化,却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更别提什么功名。他们只是将孔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

而短衣帮更是如此,他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好不容易有个一技之长——写得一笔好字,却又好吃懒做,无法养活自己。在短衣帮的眼里,孔乙己不过是枯燥、烦闷生活中,能让他们快活一阵儿的人。

“我”(长大后的小伙计)曾在文中表明,之所以“至今还记得”,是因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孔给孩子们分茴香豆

现下看来,众人也定是此般心态。他们在意的是孔令人发笑的行为;他们乐衷于指出孔的偷窃行为,看起发窘;他们关注的是孔为自己生活带来的乐趣。

至于他的处境嘛,脸面嘛,尊严嘛,在众人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但反观孔,却极好脸面,十分看重自己的尊严,只能说明他对自己并没有准确的定位。在他看来,自己虽没有科举中第,好歹也是读书人,怎能跟那些人比呢?

他整日穿着长衫,满口经纶,说着教人半懂不懂的话,以彰显自己的有文化,长衫主却从不正眼瞧他;他认为“读书人”比普通人了不起,自诩地位高人一等,不甘像短衣帮一样,去做工维持生计,殊不知工人们更瞧不起他。

他整日活在自认为的世界里,四周一片黑暗,他走不出来,无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尊严问题。可惜,他本就不在天上,却又不能低下头,看看周围的人,从内心上去接受自己生活的现实。

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在晚清,在封建社会的思想下,不乏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他们曾深受家庭与父辈的影响,在私塾里跟着先生苦读圣贤书,盼望着有朝一日考取功名;他们曾在科举考试的门外壮志凌云,严重的未来充满光明;他们曾在揭榜当日冲兴而去,叹息而归。他们对登入仕途、光耀门楣的美好希望,就此破灭,却仍心存不甘。因为坚信“读书人”的地位高贵,因为对做工人瞧不起,因为不想接受现实,所以选择了逃避。

他,是孔乙己。他们,哪个不曾感慨过:“孔乙己,亦己!”他们算不上“长衫主”,他们不愿做“短衣帮”,他们在夹缝之间,为了别人不屑一顾、自己十分看重的尊严,一日一日,苟延残喘地活着。

顶风处是掀起的波涛,而下是翻腾的浪花,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是,一波平,一波起,他们跟着翻滚,平息,最终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里。

我们从对尊严的不同认知中,只窥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孔乙己。可曾想,当鲁迅先生掷笔,望向窗外萧瑟的冬天时,有多少青年正受着封建教育的迫害?!又有多少科举的弃儿,正感慨着世情苍凉,不甘又无奈:“孔乙己,亦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乙己,亦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