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立足课程教学做好幼小衔接》学习笔记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第一,为什么要特别关注这个消息?

第二,这一次的新方案,新课标就幼小衔接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第三,如果我们聚焦课程教学来关注幼小衔接,我们该如何做?有哪些建议?


1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幼小衔接?

(一)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到小学之后,他的发展面临很多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社会关系的不适应。

在幼儿园所面对的老师跟在小学所面对的老师是有差异的。幼儿园的老师给儿童的感觉更像是妈妈,阿姨;小学老师更多的是以学科教师的形象而出现的。儿童进入新学校之后会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他要在新的群体当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②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是用游戏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而小学主要是以学科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幼儿园的学习环境比较的自由、活泼、自发。小学的环境更多是从班级授课角度加以考虑。

③期望水平的不适应。

在小学更注重规则、讲究纪律,所以,服从纪律是很重要的。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学业期望,伴随着他进入小学之后这种期望水平、期望值也会越来越大。

(二)幼小衔接现有举措能否解决不适应问题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现有的解决幼小衔接的措施主要是三个方面:

①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探索比较多,小学主动的衔接比较少,双向衔接比较少。

②以参观小学整理书包,举手发言等行为形式上的衔接比较多,心理和社会性的衔接呢比较少。

③根据行政要求来进行的幼小结对的这种衔接比较多,回归儿童学习的这种衔接比较少。

虽然国家在幼小衔接上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从效果角度来考虑,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这就涉及到我们去如何理解幼小衔接的问题。幼小衔接既是一种纵向的双向衔接,也就是说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样一个纵向发展上的一个衔接,其实又是横向的多系统,多要素的多维度衔接。比方说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之间的一个衔接,既是一种特定阶段的短期衔接,又是一个形成角色认知的一个长期的衔接。要让一个幼儿进入到小学之后形成我是小学生,我是学生,这样的一个角色认知,这不是一个较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有效衔接,既是行为规范上的衔接,同时也是新心理上的社会层面上的一种衔接,所以就需要国家在解决幼小衔接的时候叫系统考虑,系统设计。

从国外解决幼小衔接的经验来看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

①从学校入手。一种是幼儿园主动衔接,一种是小学的主动衔接,还有一种就是双向的衔接。

②从课程教学入手。

在这个义务教育的课程方案里面专门设计有关衔接的内容。如专门设置衔接一类的课程,教学当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个幼小衔接。

国外的这些经验,其实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个探索,这些探索在我们新的课程标准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 这一次的新方案新课标提出了哪些幼小衔接的新的要求?


这些新的要求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入学适应作为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工作

(二)在国家课程中提出各学段要求


以劳动课程为例,它就是围绕着劳动观念,从第一阶段一直到第四阶段,分别提出了递进性的这个要求来符合各个学段的这个特征,同时也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课程包含三大劳动内容,十大劳动任务群,它都是分学段提出相应的内容要求。在学习方式上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特别提出来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方式的设计,在活动化方面要强调使用观察、操作、体验等。亲历学习,亲身参与活动让学生获得具体直观的经验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三)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低年级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估。

了解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幼小衔接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之后,我们就要思考

聚焦课程教学如果要实施幼小衔接的话,我们应该如何来做?

就此提出如下的建议: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立足课程教学做好幼小衔接》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