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的《论语》

泰伯篇(第八)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释义:

孔子说:“一个人的修养开始于诗歌的启蒙,在礼仪的熏陶中得以成形,最后在对音乐的理解中得以定型。”

儿子,老夫子在这里说了,一个人真正成人的三部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果按这个标准来定义,那么现在的我们成人的连万分之一都达不到,这很糟糕。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影响一个人生活得好与坏,诗和乐显然不是那么重要。在今天来讲,两者早已属于个人修养的范畴,和生存没有太大关系了。如果一个人不懂音乐和诗,他就不是人了吗?当代我们许多杰出的人才,都是不懂诗和音乐的,并不妨碍他们对社会的杰出贡献!

文中的诗应该是指《诗经》,既然是诗,就有很多的随意代指和抒情,时过境迁,几千年来,没有谁能够说自己把《诗经》理解透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现实都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唐诗宋词已经把诗的概念推向了更高的巅峰,随着现代诗的出现,诗的发展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有人,就会有抒情,就会有诗。但是他不构成生存的必然条件,诗必然属于少部分人,对于大众来讲可有可无。

礼是生存的必然,彬彬有礼而后君子,礼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跨入君子的行列,必须得先懂礼。否则别说君子,连行路于社会都成问题。所以礼是人必须具备的第一条件,有礼了就和万物区别开了,否则畜牲不如。

音乐和诗是一样的,需要某一方面的思维发达才能理解,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可以不懂诗,不懂礼,但懂音乐。现实中这类人要么成为音乐家,要么从事音乐工作。按孔子的说法来讲,是还没有成人的人,也就是说老夫子对于人的要求太高,对照自己来要求世人,这是错误的。当然,王阳明说,人人可以为圣,那么要求归要求,标准定了,做不做得到是你自己的事。对吧?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同时代还出了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那就是老子(李耽),他比孔子年龄大,但和孔子的观点完全相反,他在《道德经》说:“不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等等。。。。。。。总之凡是孔子提倡的在《道德经》里都得到相反的结果,而且道德经成书在论语之前,两书观点相反而又都成了经典,这恐怕是只有中国文字和文化才能发生的现象。

好了,扯远了,关于老子,等爸爸先把论语给你译完了再说,如果确有兴趣,会给你解读!

                      2019.9.27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儿子的《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