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


我的家乡在临湖镇,建国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数不胜数,而我感触最深的是路的变化。

路,是大地活动的经脉;路,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回忆起40年前,我家乡的路都是羊肠小道,又窄又弯,都是我们用自己的脚丫开辟出来的一条条小泥路。正应了鲁迅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时候,我们总是光着脚满地跑,路上到处是牛粪,鸡屎,狗尿,大家你追我赶的玩,只要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上的“蛋糕”,引起一片哄笑。遇到下雨天,路上全是泥泞,鞋子陷进去拔都拔不出来,索性赤脚上路倒来的爽,可是有一次盛夏的午后,雷电交加,等到下课放学雨下小点,我们便冲入雨幕回家,路面上沟沟坎坎全是砖头、瓦块。就在我跑进家门口时,突然感到脚下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划了一下,我赶紧翘起脚板,一看鸭子嘴大小的一个伤口呈现在眼前,鲜血还直往外冒,我忍着疼痛加快速度,一鼓作气冲进家门,哇,一声就哭了。

即使是通往镇里的公路,也只是稍宽一点而已。每逢下雨时,泥路就会变成田沟一样,路面都是一坑一洼的泥水和满路的泥垢,又脏又滑,踩一脚,泥水四溅,泥垢就会把整个脚面都裏住,简直寸步难行啊!在雨水充沛的季节,让我们更加泛滥无情的洪涝水,还会把泥路都冲垮,淹没整条泥路,行人车辆根本无法行走,下雨天,泥路让我们愁,让我们忧,天气晴朗时也一样,让我们忧愁,因为天气晴朗时,风只要轻轻一吹,细土便会被吹得满天都是,飞进人的眼睛、嘴巴,天气干燥时,就更加像沙尘暴一样,可以让人变成“白毛女”,真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村里通往镇里的木东路修成了柏油路,从那以后,政府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为了发展农村经济,领导带领群众先后把机耕公路修到了村里,那时的修路,全凭的是劳动力,农村有劳动力的人,一到冬天不是兴修水利,就是修路,人们一把铁锹一辆架子车,一根钢管两个大铁锤。挖包填坑,使出所有的力气修成的。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实施了农村道路村村通,这时家乡的行路难问题才得到了彻底改观,让乡亲们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通上了公交车,出门做生意也方便快捷了。

进入21世纪后,水泥路修到了我家门口,爸爸告诉我,我们村是新农村示范村,上级要求不仅要达到村村通,还要实现户户通。

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的路由羊肠小道到柏油马路,再到宽敞的全水泥路。路的变化,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出门就是宽敞的大马路,马路两旁是整齐的路灯,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又气派又漂亮,连接着进城的高架和高速公路,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如今的小孩上学都是父母开着汽车接送,跟我们那时候是不能比了。谈及这些变化,老邻居们感叹的说,这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农村公路真的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是一条富民强村的黄金大道。

路,在家乡的土地上不断扩展;路,在我们的脚下不断延伸…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