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复复的童话》教学反思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本次有幸能够参加跟喀旗锦山二小“学研共促”活动。这次我执教的是童话。其实仔细说来我对童话研究的并不深,在研究讲什么的问题上,我就费了好大的劲,可以说阅读了几十篇童话,最终把目标锁定在这三篇上——《七颗钻石》《兔子的名片》《田鼠太太的项链》,但是到底抓什么点,还是没有思路,于是跟丛老师进项了一番沟通,决定放弃让学生创作。那么不创作要怎样?似乎依然很难,怎么办?伙伴们一起研究,最终决定教方法,于是我拿出了我的“鱼骨图”。打算试一试,但在尝试的过程中失败了,自己的引导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继续和伙伴们讨论研究。最终发现问题出在我身上,所以继续修改研究。在没有研究出最终结果的情况下来到了可以称之为兄弟学校的“锦山二小”。 

          一上午的课真是让我忐忑,我的课会怎样,着实心里没底。但还是坚持跟同伴讨论,我们知道不到最后一刻一定要把它打磨到更好。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我给两个学校学研共同体成员们呈现了用“鱼骨图”梳理故事情节的这样一堂课。在孩子们的有力配合下,我的课堂进行的很是和谐。孩子们积极参与,积极发言,积极思考,积极合作。令我佩服。但由于我自身原因出现了很多小的瑕疵。 

      一、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在一开始我觉得就浪费了时间,跟孩子们聊天本来第一个话题就已经聊得很好了,但又生出第二个“看导图猜名字”,这块我用时过长,比较啰嗦,如果就孩子才出的“冰”字直接引导说出叠词“冰冰”似乎无形中又给了孩子一个知识点,可是我没有,又说了那么多,其实跟课堂已经没什么关系了。这样造成了后面时间有些紧,而且最后孩子们说出之前读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话,我都没有时间让孩子说一说“情节相似、反复出现的”部分。导致拖堂。   

      二、细节处理太过粗糙   

      这是我一贯上课的弊病,总会在细节处理上欠考虑,比如在第二个环节,我跟孩子一起画了“鱼骨图”,孩子们已经说出鱼尾巴上应该是故事的结局,我就应该顺势填上,可是我只是说说,并没有理会,所以其实呈现的确切讲来是一个不完美的“鱼骨图”。   

      说到这里,“鱼骨图”是我第二次大胆尝试运用,还是在一个陌生班级,但结果似乎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大部分很感兴趣,但是我没有给出更多的东西,比如应该告诉孩子们下去之后可以给“鱼骨”添加水草什么的小装饰,这样更能帮助记忆和思维发散。   

      说到思维,其实“鱼骨图”跟思维导图比较相似,思维导图也是一直以来我正在研究的教学工具。   

        总之,这次课程给我很多其实和思考。   

        课堂中,生生互动、团队间互动,使整个课堂处于释放和接收的过程,课堂是灵动的。而我们追求的有效学习,更要考量将所学内容内化为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绘制“鱼骨图”,融合个人思考,团队交流和有待探究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是个人走入集体,又从集体回归个人的课堂。   

        课堂,非一日构建,待思考与完善;思维,非一日改变,需坚持与练习。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我们唯一不变要做的就是坚持求变,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模式一去不复返。考试是指挥棒,一味追求成绩提升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尺,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要丢失多少真正成长的时机?内心的成长,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构建,而这些却是伴随人一生必备的重要能力。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后来爱因斯坦引用了他的话。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性,才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要努力做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反复复的童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