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刘慈欣“单枪匹马”地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科幻小说这几年在中国火了。

从刘慈欣获“雨果奖”,再到郝景芳摘下名头,再到流浪地球惊艳的表现。

中国的读者们开始更加关注科幻文学领域了。

科幻文学并不是新事物。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欧美就出现了科幻作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也出现了诸如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等前辈科幻写作者。再到80年代,诞生了更多的科幻作家,人们熟知的“大刘”刘慈欣也涌现于这个时代。

好像人人都读过《三体》了。


知乎上、微博上、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讨论一下《三体》的剧情,感叹一下那些足以令世界惊叹的奇妙构思和科幻设想。

这是一部极其成功的文学作品,大刘将他的叙事能力、科幻素养、工科背景知识、人物塑造、场景构建能力通通融入了这篇巨作,为中国科幻乃至中国文学涨了一次脸。

但他,真的是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那些雨果奖。这个作品收录在文集《孤独深处》中。

我看了《孤独深处》全集,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北京折叠》而是另一片涉及人类生物基因构思的文章。郝景芳的作品相比大刘来说已经偏向“软科幻”范畴。包括一些新生代科幻作家一样,把某种故事情节嵌套在一个大科幻背景之下,编成型了一篇科幻作品。

这种科幻大背景无非便是“另一个星球”、“2050年人工智能时代”、“理论物理取得重大突破”等等。很多作家更专注于剧情的推动于人物感情的描述,科幻因素变得淡化了。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种“软科幻”并非没有存在意义,它也是一种科幻题材的表现形式。

读过刘慈欣短篇小说的朋友们应该都能感受到,在大刘的笔触下,有一种坚毅的科幻感,交织着复杂的人物性格或者社会发展现状,并在给人思考的同时完成剧情的推动。

科幻作家门槛相比其他领域其实要高一些。大部分有优秀作品的科幻作家都出身工科专业,或者是工程师的职业。主要因为较为吸引人和细节化的科幻设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提出的。

我经常给我的朋友们推荐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山》《时间移民》《乡村教师》等等。我每每惊叹于大刘那极富想象力的科幻设定的同时,也会被他的叙事风格和环环相扣的剧情所吸引。并在读完之后思考人生.....

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等一众国外科幻作家的作品,已经展现出十足的超过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瞻性。我认为刘慈欣的作品对于他们已经可以比肩,甚至不乏超越的部分。


大刘是中国文坛的幸运,我更认为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他的作品已经让世界听见了我们的声音,他也让我们的科幻水平和世界水平可以较量。我相信他可以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目前来看,还缺少可以同刘慈欣媲美的科幻作家。中国的科幻之路还很漫长。

推荐几个小摩喜欢的科幻作品:

刘慈欣《山》《坍缩》《带上她的眼睛》《乡村教师》

郝景芳《永生医院》《最后一个勇敢的人》《弦歌》

王晋康《泡泡》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刘慈欣“单枪匹马”地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