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治
01
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沟通”,人与人之间也是!
前不久,我一做管理的朋友向我埋怨他一个下属,说是当时自己明明交代好了一件事情,结果就这么简单的事,那个下属却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办好。
在他诉苦的同时,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位同事。她知道我是做教育的,所以总是跑我这先是诉苦大半天“ 这个××我跟他讲东,他老是给我扯西、我交代的事情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他总是…”。
刚开始我还给出她一些建议性的问题,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就一笑而过了。因为最后发现尽管我说了那么多,她似乎一句都没有听进去,总是渴望那个同事去改变,然后自己静静地去享受这个改变的成果。
大致告知她的核心观念是: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 但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
显然可见,在这她总是渴望去改变别人,从而让他人迎合她,但在这她的那位同事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显然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况且她自己还没有耐心。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改变自己而达到同频。
说实话,我以前也遇到过这种类别的人,也曾经陷入深深的苦恼中,后来我通过以下方式尝试着改变后才发现有效:
一、先试图去理解这个人的行为,渐渐地去理解这一类人的行为:
在“大成教练”这门课的体系中,把人做了4种划分: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自语型(具体介绍这里暂不做过多解释)。所以当她遇到“听觉型”的同事的时候,她习惯干净利索、简单明了的数据表达,而她的同事习惯说出一大堆的事情起因、经过等等之类的话的时候,她因为不懂得去理解他的这种行为,所以自然会不耐烦。
有了这份理解,所以有时候跟他的聊天反而觉得很好玩,他说着,我听着,有的时候听到精彩的部分还会高兴的说“是呀是呀,你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呀?…”当然,因为这样我们的关系也是很好的。
其实不管是九型人格还是大成教练、性格色彩都是在教我们学会自我了解,知道我们哪些地方可以改善或者了解别人,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
二、让聊天中的“喊停”成为一种能力
说到愉快的聊天,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们一直这样聊天,效率会不会很慢?
答案当然是NO,遇到重要并且着急的事情。首先,我会用一种“喊停”的能力,也就是当我发现那个同事答非所问,说出一大堆因为、所以的话的时候,我及时懂得给他喊停。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他回答的已经偏离我问的方向了,在这个过程中给他留出一个供他回看自己的空间。所以接下来我再次问的时候,他就会走向正轨了。当然也会偶尔出现点小插曲,但我又通过喊停把他拉回来。
三、不是他经常犯错,而是你不会用“3R”技巧
之前被抱怨到说他经常犯错,其实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是有原因的。就比如我自己脑子记忆一直都不好,小学最讨厌的就是背语文古诗词。但是我一般会在领导下达指令后做3个步骤:接收、反应、复述。通过聆听领导讲话的同时,我会认真的接受其传达我的信息,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对于重点内容我会在事后再次复述一次看看是否有误。
所以说,掌握了这个技巧,你还怕因为对方没听明白而犯错吗?
当然,犯错的原因还有一种情况,也就是他听明白了并且也去做了,但是还是错一次再错一次还错一次。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能力吗?
我想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是因为在于有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就是用心。我刚才说过,我记性不好,但我会很用心地把事情听一遍并且事后再复述一次。当然类似的事情还有,如果第二天有什么重要活动的话,我会把相关相关资料、物资放在我床头边,这样我早上一起床就能看到了。
四、学会让当事人与当事人沟通:
生活中我们到处会因为“猜测”引发“争吵”再引发更大的争执的事情。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一句话很好的给出了答案“没有隔夜的仇”。当然这是针对彼此都能放下并且不计前嫌的情况下。在企业中或者人际关系中怎么解决?
这点我们要学习学习小孩子,他们向来都会采取事后当面沟通的形式。当事人相互对质、相互说出来也就解除戒备了。当然,成人不像孩子,他们放不下面子,此时最好有个中间人组织他们彼此坦诚开放。
02
都说“心态决定一切”,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一次过年,我陪着家人走进一家服装店,那里的服务员见我们进来一副消极低沉、爱理不理的样子,而当我们进入另外一家店的时候,服务员端茶倒水,热情地服务着我们。所以这就是区别
当然,有的客户不喜欢跟随。但起码你得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吧!不管每个人我性格如何,我觉得人性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带着光环的尊重。毕竟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的,客户也如此。
回想到企业管理,你发现员工心态有问题。“有没有沟通”和“去不去沟通”是两回事。
前者是积极正向地去尝试或者寻求解决方法,后者是发现问题却选择了逃避消极面对。
而往往我们心态的形成是因为“情绪”和“盲点”导致的(今天我重点说说盲点)
03
你有盲点吗?
有一次办公室的同事在搞恶作剧,A往B背后贴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王八蛋”三个字,就在B走出自己的办公区域取水的时候,C看见那张贴在背后的纸条了,并且指着说道“王八蛋”。这时候只见B怒气冲冲地回复道,你才是王八蛋呢!你家都是王八蛋!
听完这个小故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然而在工作中、生活中是不是何其相似呢?同事、朋友指出盲点给出建议,你却反驳?
一、什么是盲点?
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是这样给出定义的:
别人知道,你却不知道的东西。
二、盲点的形成因素:
01、自以为是行为风格;
02、过去的固有思维;
三、如何避免或者克服自己以及他人的盲点?
01、学会聆听:聆听是建立信任最有效的方法。有效聆听的两大目的是传情达意和延续对话。聆听,无论对人还是对己,其作用都绝对不容忽视:对人以支持——助人,对己以反思——助己。而聆听最重要的需要注意四个方面:动机、假设、真相、情绪。
02、发问能力:只有发问才可能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有会问才能看到更多的事实。(具体看我以前写的文章)
嘘,姑娘︱不管别人如何待你,做自己就好……
03、区分能力:帮助对方或者自己看到盲点其中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区分。区分的目的在于反映真相,帮助对方看到自己的盲点,从而走出固有思维。
04、回应能力:回应,就是将自己对他人的想法、看法真实、客观地反馈给对方。
05、直觉能力:直觉是瞬间洞察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的反应是从过去的经验当中积累而来的。
06、觉醒能力:光有直觉是不够的,如休息不够、身体疲惫或心态不稳、心浮气躁时,直觉的精准度就会大打折扣。要想提高直觉的准确度与灵敏度,还要加上觉醒。所谓觉醒,时在行动前就知道什么样的行动可以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