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经典,汲取营养。一定是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业务水平,打开思路,拓宽视野的必经之路。打开何捷老师的《我的魔力语文课》,慢慢读,细细悟,年内河南教师读书会分享时只是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皮毛,像这样的专业大餐肯定要慢下来,再慢下来,一点一滴的去吸收,去学习。何捷老师的专业修养极其宽、厚、博。书中他的经典课例,全国顶尖级赛事获奖的课堂实录信手拈来,他教学理念、指导思想俯拾皆是,越读学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叹为观止,真的和另外一位名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异曲同工之妙。姑且边读边记录,期待阅读中留下更多痕迹。毕竟单纯的读或者听,脑袋里仅能停留30%的痕迹,而边读边写主动参与其中,则能留存50~70%的内容。
【注重预习习惯的养成】
有的时候我的课堂随意性太大,预习这个环节抓的不扎实,落实的不好。正好就是何捷老师在文中所说的“只看到眼前,注重当下这篇课文的习得状况,关心课堂流程的顺畅,立足的是考试标的指向分数,仅此而已”。
何捷老师谆谆告诫,温情提示:
对预习需要认识到位,需要足够的重视,这样孩子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步提升,学习发展的后劲才会更足,学习成绩才能慢慢提升,让孩子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帮助其养成学习习惯。习惯是在长时间内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能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因为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天分(也叫智商),二是条件,三是好习惯的养成。
不要小瞧课前的预习,其中蕴含大文章、大学问——学生在预习中应该培养三个习惯:一自发质疑的习惯,二自主学习的习惯,三自觉表达的习惯。
如何引导孩子们爱上预习?可以用一些句式来引领,当然也可以发动家长(对于不少学校而言,孩子们的预习是在家里提前一天完成的)孩子们互动,可以有效的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过程中的自觉表达可以用三句话来建构:1.哇,太有趣了,2.咦,这就奇怪了,3.哦原来如此。
通过这三句话让孩子表达自己在预习中所找到的感兴趣、好玩的地方,找出自己感觉到困惑的地方,当自己的困惑得到答案时候的见解收获和感受。
若是带着学生慢慢养成了预习的习惯,那么学生从你这里带走的不再是有限的知识,而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这恐怕才是教育的真谛、核心价值之所在。
【注重阅读与表达】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一张语文试卷归根到底无非就是考察阅读与表达的能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注重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培养,自然就抓住了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
何捷老师提出阅读文本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观文入情
要能从内容到形式两方面正确把握文本的奇妙。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
二、知人论世。
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带领孩子走进文本是第一步,能够再跳出来,这才是语文老师的高明之处。能够跳出作品看作品,在更宏观的视野中审视文本。一如王国维提出的“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学着用经典来表达,在熟悉中发生发现陌生,在陌生中寻找疑问,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
经典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都有一种发现,而走进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读,各种方式、不厌其烦的读。
这,不就是阅读且阅读经典,经典式的阅读的妙处吗?
俗语说“学了之后不会用,就相当于蜜蜂采花不酿蜜”,孩子们阅读之后自然要通过表达的方式来外化其阅读水平的高低。
比如孩子们要学会应对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人、事、物——要学会说合乎情境的话、能写出表情达意的文章、还得听得懂他人言语中的深意、能够还原他人语境中各种丰富的内涵………这些能力需要平日在阅读教学,在语言的运用于实践中慢慢锤炼并逐渐养成。
试想,要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当然更多的是儿童期的父母能抓住与孩子们亲子阅读的绝佳机会)都能在和孩子们共读的过程中慢慢的、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们养成了这种综合素养,何愁孩子们个个不是能说会道,聪明伶俐的?
【写景文的解读】
老实说,写景类的文章一直是课堂上老师们能避免就避免的一类文体。太容易陷入“工具性”的教授,不知道如何把“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写景文这类文体中完美的融合。何捷老师简直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给出了以下三点妙招:
1、散点透视法——单纯介绍景物。
写作可以按照游览或者观察的顺序,着力突出景物中最为“可观”的亮点,“散”就是以笔漫步,让文字表达或阅读随着作者游览的线索,移步换景,边走边看,欣赏每一个点。“透视”就是要看透,在阅读中对重点词句揣摩赏析,如身临其境般地浸润其中,透过文字涵泳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所在,甚至产生与文字相关的画面和联想,能更为深入地感受到景物之美。
2、情景交融法——景语即情语
这类文本在阅读时应该把注意力聚焦在景与情的“生发点”上,特别关注那些让作者触景生情地抒发情感的重点片段,透过对文本的探寻,深入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体察字里行间的意蕴内涵。
3、静观凝思法——景语即荐语
这类写景文,作者在文中往往呈现出观景中新、奇、特的发现,希望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产生“我也想去”的冲动。
阅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们“静观凝思”,充分感受景致的独特魅力,把文本和生活打通,之后自由阐述阅读观感、表达愿望——想象中的旅行。
【说理文】
功利心态太强的我们,往往在课堂上把议论文(或者叫说理文)割裂成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语言这几块而已。忽略了文本,单纯梳理考点。
何捷老师这样解说:说理文表面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述,而实际上应该在教学中围绕三要素演绎出四部曲:摆出不容置疑的论点——寻找毫无悬念的论据——顺理成章的经历论证——不假思索地信服论点。
不得不承认高手的站位果然非同一般。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主人也应该是学生,真正的“以生为本”,让孩子们真正在课堂上得到了生成性的知识。
每一节课、每一种文体,学生都在原有的起点上进步了一点点。这才是课堂的灵魂,也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啃读经典,让我意识到自己“教学皮袍”下面的小来。
啃读经典,照亮自己的教学生涯。
参考书目:何捷《我的魔力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