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副标题为“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看了副标题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本书的核心是利用读书笔记实现有效阅读。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不知道爱读书的小伙伴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情况:朋友问你最近在读什么书,你立马回答说,最近在读《XXX》。紧接着,被问到下列问题的时候——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内容?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你还回答得上来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NO的话,很可能是因为“一味读下去”=没有读过。
而且无论手机里保存了多少本书(或是微信收藏了多少文章),这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
那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了,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是为了解决问题,虽然这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性价比可能更高。
我们希望的是——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如果能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那就更好了。
一、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笔记本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帮助呢?
简单说,就是选书、购书、读书和活用。
选书是为了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购书是为了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选书和购书是为了读书做准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用因为冲动消费,看了书名觉得很励志一时冲动买了下来,对自己没什么卵用的书不仅浪费金钱,更重要的是浪费时间。
因为我们选书和购书的过程中目的都相对明确,所以读书就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这样有利于我们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亚瑟叔本华说过,读书最重要的是“不死读书”。
为了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我们要做到“活用”。
因为有笔记本在,所以我们可随时拿来看、思考。
可以问问自己:这本书中的观点和之前我读到过的有哪些是类似的?哪些是不同的?怎样可以把这些东西应用在生活中?
把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我们读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对于自己计划买的书可以在笔记本上列个表格,包含三个信息: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
就像拍照时选择的聚焦点不同,拍摄的效果也会不同。
不断列表的同时能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能帮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
选书建议:实体店购买(会给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线:亚马逊的“心愿单”;“枢纽书”(好书里推荐的书)。
三、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输出倒逼输入)
但写读书笔记这项活动也应以“能坚持下去”为先,作者给出了三个窍门:
1.养成习惯;(读到的好书多做记录)
2.放大读书笔记的作用;(思考关联和应用)
3.创造别具一格的记录方式(比如手账和思维导图)。
为使读书笔记做到“简略又全面”,让自己花的时间超值,我们可以严格筛选需要摘抄的,思考怎么写读书笔记(感想与评价),提炼自己的语言,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这样一来,读书方法会发生改变,你会进入主动寻找书中“打动人心的内容”。
做记号的三个步骤:通读,重读,标记。
标记时可利用书签、不同符号进行区分(横线、波浪线、星号等)
文中介绍了“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格式如下:
记录:日期 书名 作者名
写下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记录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作者建议如果觉得“这就是属于我的那本书”,就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来记录。
虽然摘抄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加深理解,但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
记录下了当时的评论之后,隔一段时间翻出来看可能又有了新的思考。这其实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就像同样一个地方,不同时间去拍照,效果也不一样。
四、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只有在读完书后对书中内容做出反应,进行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我们可以在固定时间段内/场景中重读笔记,养成习惯;这要比再去翻看书节省时间,因为自己摘抄的内容都是经过了甄选。
因为即使掌握再多的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
所以我们要谈感想,写评价,思考怎么应用。
只有深刻吸收书的内容,才能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正如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祝愿你的每一次阅读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