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有雨(附作者评论文本)

八月有雨,我心有忧,

细雨丝丝入梦,

我从梦中醒,

看着凡尘意有所动,

何处是归所,


我是鱼,你是木头,

我是宝石,你是河流,

我是蓝色,你是太阳,

我是月下背着经卷的行脚僧,

你是马车里饮酒的富豪。


* 熟悉电影的朋友可能会听过导演评论音轨,是电影导演及主创在发行电影的碟片时录制的内容,会在里面讲一些电影拍摄的创作历程,一些镜头的用意等等,对观众理解电影有很大帮助,也极具收藏价值,很多经典影片都有。

于是乎,我就想,诗也可以来一个啊,讲讲写作的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等,我也就这么来做了,并自己命名为“作者评论文本”,拿自己前两天写的一首来试水,随便谈谈。至于为什么选这首,因为短,谈起来方便。

这篇名为《八月有雨》,其实和八月或者雨都没关系,只是诗中的第一句拿来做题目,是比较懒的行为,和无题诗没差,所以解读的关键也不在于题目,而在内容。

第一句“八月有雨”,为什么这么写?因为现在就是八月份,而正好下雨。

是不是很随便?就这么随便。很多诗其实都是这样,一些句子并没有深层含意,只是对某种情况的直接描述,而读者如果以为另有含意,不免误入歧途。

而“我心有忧”,忧是什么,从何而来?并不是下雨让我忧,所忧者,在没钱也。可能会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居然是这样?就是这样。便是第一流的诗人,也难免为财物所困,何况我这样不入流的诗人。没有多少积蓄,工作上又不称心如意,难免不会有所忧愁。

“细雨丝丝入梦,/我从梦中醒,”这句的意思,在写的时候其实就是想着要有一点朦胧的感觉,细雨入梦,人从梦中醒,生活的种种不堪,让人如梦似醒,醒与梦的界限变得模糊,想要逃避到梦中,却要面对醒来的痛苦。因而引出下句,“看着凡尘意有所动”,我中终不过是凡尘的一人,就算心中思虑万千,终究无法得到答案,“我”能够救谁呢?

“何处是归所”,人生啊,忙忙碌碌无所收获,对于失败束手无策,只是徒劳自我安慰,你说自己已经努力了,然而谁又说过努力就可以呢?又或者,会有人说,你的努力还不够。

四处奔波何处归程?没有归程。也许只有一个归程――死亡。

接着便是第二节,“我是鱼,你是木头,/我是宝石,你是河流,/我是蓝色,你是太阳,/我是月下敲木鱼的行脚僧,/你是马车里的富豪。”几句话都是“我是……,你是……”的格式,那么“我”会是谁?“你”又指向何人?

鱼和木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鱼是生命,是鲜活的,而木头,如果写的是树枝或树木,也会是生命,是茂盛的,但这里只是木头,即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死物,且木头,是可以用来做砧板来处置鱼的。

接着便是宝石和河流,宝石自然珍贵,但谁又拒绝得了河流呢?对之河流,可以试想河流终将宝石淹没,宝石也会不被人所知,珍贵的会是宝石,抑或是河流?

记得有过这样的故事,一个作者写文章说窗帘是蓝色的,被解读为忧郁,而实际的情况是作者家里的窗帘确实是蓝色的。不过在我这里,蓝色倒不是我在哪看到的颜色,这里就是指忧郁,我是“蓝色”,因为我的忧郁,而你是“太阳”,太阳是高高在上的,是难以亲近的,对我的忧郁于事无补。

其实到了最后,我就已经写的很直白了,行脚僧和富豪,已经明确指出“我”是谁以及“你”是谁,行脚僧别无长物,唯有敲着木鱼四处化缘,这是我的写照。而富豪,则舒舒服服的做着马车。

于是总而言之,“我”是穷逼,“你”是土豪,在前面提出自己的不如意,再在后面对彼此做了个简单对比,在这首诗中,并没有对“你”有多少谴责,反而隐隐有些艳羡,所以仔细想想,诗的格调其实蛮底下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月有雨(附作者评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