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小伙伴问我这样两个问题
1.从业心理咨询师要不要先考个研究生?
2.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也不知道心理学能带给我什么。
他的内心有这三种不确定性
一.不知道这个职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二.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三.不知道这份职业选择的收益和风险。
我们来逐个分析
一.不知道这个职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了解心理咨询师未来的发展,行业壁垒,还有实际的工作体验。
真正站在入职的视角去看职业本身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那如何在没有入局之前,就知道这个行业究竟在干什么?
1.直接去问已经从业多年的人。
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小圈子。
比如某些协会,微信群,网络平台。
我就加入了本地的协会,在知乎上关注很多从业多年的咨询师。
这些人抛出来的问题和解答,就是在行业内的视角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对于行业的理解,心态和角度都不同。
我们默认为所有心理咨询师是具有完善人格的,有道德且积极的人。
这就和默认“医生不会生病”一样。
我看到过很多自己就很病态的咨询师,他们对行业的看法可想而知。
有些人从业,就只是一种职业选择而已。卖的是猪肉还是白菜对于他们没有区别。
他本身对咨询工作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抱着“自己的目的”从事某个行业的人在任何领域都有。
多问几个人,多看几篇文章,就会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
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并不会得到现成答案,大概率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加迷茫。
因为你不仅会收集到有效信息,还会收集到很多噪音。
除了刚才说的“被错误观念误导”的可能性,有一些机构也隐藏在其中等待收割小白。
心理咨询的成长周期是很长的,就算从业十年以上的咨询师,也还是在不断学习的路上。
只要别人愿意挑你毛病说你没有资格,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需要提升的东西。
他们利用你对从业的迷茫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目的是让你报名课程,和贩卖焦虑是一个意思。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不要忘了最开始行动的目的是:“了解行业”而不是能力提升。
没有确定自己要进入这个行业,也就先不用着急去学习专业技能。
收集行业信息的过程更像是在缕一堆打结的烂毛线。
只要足够的耐心,慢慢就能看到整个行业的全貌。
当你考虑这份工作时,也一定做好了长周期从业的准备。
所以哪怕你花点儿时间去调研收集资料也不为过。
2.模拟实际的工作流程
和朋友家人假装演习一下。
比如:预约流程,协议合同,初次访谈,来访者记录,意外状况处理等等...
“喜欢撸狗”和“喜欢养狗”你需要处理的事情是不同的。
“看美女”,和“把美女娶回家”要付出的努力是不同的。
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工作流程。可以进一步体验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这部分,不建议以“是否喜欢”这种感受性的指标当成选择标准。(那种心底十分抗拒另当别论。)
喜不喜欢一份工作,其实和“是否擅长”有很大关系。
3.找一份心理咨询师助理的工作
对于没有从业经验的人来说,直接应聘心理咨询师是不可能的。
除非是那种“情感挽回”“算命起名”的公司,但这些平台并没有专业的咨询流程。
应聘助理工作是很好的选择(助理一般要求带证),每个有能力的咨询师都有培养追随者的需求。
大部分咨询师助理工作都是没有工资的。
哪怕没有收入的情况,用一个小周期去了解这个行业还是很值得的。这个方法比花钱培训强多了。
在看到且体验到整个行业之后,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困境和问题。
如果你清晰地看到自己不喜欢这个行业,那就赶快调整方向。
但有些人,他们确定要做一件事儿,和这件事情的困难程度有关。
遇到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就对自己说:“我再考虑考虑别的”
职业的本质就是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跳到任何行业,任何分工里都避免不了面对复杂问题。
二.不知道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在心态上,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事儿时就会绕弯儿。
做一些周边的,看似相关的内容。
你喜欢一个男生。虽然你不敢去表白,但你会先减肥。
你以为减肥之后成功率更大,结果你发现减肥期间他和你室友在一起了。
你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卑,就会绕个弯:“我先考个研,我先学个课”
这个世界上只要被定义为“能力”的事情,其实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一个领域只要有“教材”,就意味着️这个能力是可以被批量复制的。
现在连艺术都可以批量生产了。
学习的方法有多种:理论学习,临床实践,被督导,都是提升的方法。
既然咨询是一门技术,那么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提升技术,效率是最高的。
刚才我们说了心态上的胜任感。
具体能力层面,我要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从业呢?
很多人想到的比如“心理学专业”,“咨询师资格证”,“心理学研究生”,“参加过某导师两万块钱的课程”。
这些足够吗?
真相是,负责任的人总有一种“还不够”的感觉,
反而是那些只想在行业里捞钱的人赤手空拳勇敢前行。
能力一定不是出生带来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车技好是因为经常开车,他就算没有证你可以说他是个“老司机”。
有十年驾龄,每年只开一次车的人只能是个“伪老司机”。
假如我们需要走一条没有围栏的盘山路时
你是选那个有实际经验但没有证的人,还是选那个有证却没开过车的呢?
刚才说老司机的例子,我们判断咨询师的能力就可以从“咨询师的咨询时长,以及来访者脱落的比例”这两个维度来判断了。
但这些经验又是小白所没有的...
小白懵了...进入了一个死局
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如果我们用现有的能力去决定是否做一件事,人是不会有未来的,也无法进步。
我觉得咨询师掌握好咨询师基础能力,定期被督导就可以从业了。
这个“基础能力”就是咨询的伦理,规范,流程。
就像开车需要“系好安全带,遵守交通规则”。
这些专业的咨询流程和设置可以保护好自己和来访者。
督导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师。你在咨询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你自己意识不到的盲点,这些都是需要督导帮助的。
我们以为“专业”是个人英雄主义,其实“被督导”是比“自身能力”更重要的因素。
在“基础能力”和“被督导”的框架之下,慢慢积累拔高能力。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针对具体问题,用心去解决就OK了。
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做到每天都提升一点,而不在一开始就拿行业内的头部去要求自己。
咨询师需要突破所有的心理限制吗?
从业的咨询师内在可以有未愈疗的伤吗?
除了对自己咨询能力的不确定。
很多人不敢从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还没有发展出完善的人格。”
其实“足够完善的人格”和“足够完美的原生家庭”一样,是不存在的。
记得在2015年,我和别人提到过自己想做心理咨询师。
当时有个人回应我说:“你先把自己的问题整明白了,再去帮助别人吧”
意思是:“你都活这熊样,还想帮助别人呢”。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剖析了国内某著名心理咨询师,说他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人格本身就不完善。
我在读他文章的过程中,他也毫不避讳的说,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突破。
我们要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企业可以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也没有任何咨询师可以解决来访者所有的问题,所以才有转介这种设置。
把咨询师自己不能接纳的来访者转给其他咨询师。
为什么这个咨询师无法接纳来访者?
有可能来访者触发了他自己还没修复的伤痛。
比如:一个自己在童年被继父性侵过的咨询师,当她面对一个性侵女童的来访者时是没有办法做到中立的。
她的转介是对自己和来访者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这个咨询师无能或者人格不完善,这反而是她专业性的体现。
专业性从来都不是指“全能”,而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
我会跳肚皮舞,朋友邀请我去会场表演。要求根据现场的钢琴(演奏的还是民族音乐)来编舞。
首先,我跳的是肚皮舞,而不是民族舞。
风格上的不同导致我们训练基本功的内容就完全不同。
其次,我会跳舞,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在两天之内练出可以上台演出的作品。
台上几分钟的演出,背后需要几百遍几千遍的训练。
看起来像天生就会,其实是背后精细打磨长久训练的结果。
外行总会对内行总有一种期待:“你满足我所有的需要,回答出我临场提出的问题,才意味着你专业性。”
律师也有处理事故,家庭,工程纠纷的...在一个领域深耕几年,而不是一个律师擅长所有法律领域。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师的期待其实更可怕...
比如经常有人问我:“你学心理学,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不?”
“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对方松了口气之余:“那你也不专业呀,我看某个电影里透过眼神就可以...”
要求咨询师有完美的人格,其实是陷入了“医生怎么会生病”的逻辑。
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自信的咨询师,但是他处理情绪危机的能力超强。
一个家庭关系不太好的咨询师,但是他针对职业发展,个人成长领域有着超强的能力。
在从业时,要意识到自己是个“人”,而不是“神”。
我们和任何有限的企业或者个人一样,不可能完全健康,也不可能满足来访者的所有的需求和期待。
只要在自己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就可以了,对于不擅长的领域找到靠谱的咨询师转介就好了。
虽然咨询师有更多的“成长工具”。但我们和来访者的人格成长一样,都需要花时间。
患者吃感冒药七天能好,医生也一样遵循着同样的时间周期,不会因为他有更多的系统知识就超速愈合。
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突破的限制,或自己还没有看到的盲点要保持着耐心。
区分“职业”和“我本身”
我经常听到对咨询师的诟病:“还学心理学的呢,自己的情绪都处理不好”。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咨询师在生活中也要展现其情绪的稳定性和对人的接纳能力。”
这里对咨询师有两点不合理的要求:
1.咨询师要在生活中也展现其职业性
2.有能力的咨询师没有负面情绪波动
很多咨询师朋友都说:“找伴侣不要找精神分析师”。
原因是他们在生活中也保持着一种情绪的中立,和对人事物的洞察和分析。
我觉得这不是这个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他没有随生活场景切换自己的身份。
无法切换身份的情况在其它职业中也有体现。
有些老师,不仅在学校是老师,在家里也很难放下自己“教导主任”的身份。
有些管理者回到家里也放不下“领导架子”,无法还原为父亲和丈夫的角色。
职业其实是一种“角色扮演”,是一种:“暂时的身份”。
把“职业”和“我本身”搞混的人,其实是会出问题的。
篮球运动员,不需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拿着篮球。
做熟食的也不需要时时刻刻拿着猪大肠。
说普通话的电台主持人,平时可能只说东北话。
咨询师在工作之外,也是一个有情绪的,有分别心的,有限的普通人。
你的专业性,只需要在工作的时候体现就可以了。
三.不确定这件事儿带给自己的收益和风险。
我们都期待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工作或是创业模式。
这个模式满足两个需求:“零风险,高回报”。
我朋友和我说过一句话:“不想被骗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去占便宜”。
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预测回报”“评估风险”。
这个“回报”和“风险”,其实也是很主观的。
回报有看重物质的,有看重精神的。有看短期的,有看长期的。
有些人觉得“无法在一年之内月如过万”是风险。
有些人觉得“浪费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风险。
首先要定义自己的“回报和风险”都是什么。
然后才能去评估这个行业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且可做的。
渔夫每次出海都不知道鱼在哪里,可他们还是选择了出发。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路上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