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确实是冷兵器时代兵法的一大准则,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正是使用这一准则的成功案例。而同样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准则为什么能成就项羽却坑死了马谡呢?

事实上,兵家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有一定使用条件的,是指人在危急的情况下会发挥出很大的潜能,反而能转败为胜。

项羽当时所处的情况运用得当,极大地调动了将士们的潜能,创造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马谡却应用不当。

首先,马谡所谓的“死地”,只是战略上的“死地”,而非战斗中的“死地”。被围在山上,从战略上看,若被敌军断水断粮,必死。但从战士的作战心理的角度来看,山上又是他们的退路,这就不利于调动战士们必死的决心。

其次,地形也不对。项羽的将士是平原进攻,每个人看到的就是眼前这些敌人,敌人整体的强大实力是看不见的。马谡部队是居高临下,一眼就能看见敌人强大的整体实力,未战先怯,吓都吓瘫了还怎么拼命?最后等到缺粮缺水,将士们意识到是必死之时,也早已没有了拼命的体力。

联想董事长柳传志在为本书做序时写道:“人们自觉不自觉,都太习惯于凭经验做决策了。书中的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错误的决策严重伤害了企业价值。”

经验自然是有它的价值,但也有它的局限。比如管理传统企业的方法就不能直接应用在互联网企业管理上,因为经济社会在飞速进展,这当中一定有一些经验已过时了。虽说史能鉴今,但也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直接套用。

此外,生活中靠俗话和谚语来决策的也很普遍。虽然这些俗话和谚语都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但是这些总结并没有被界定其成功应用的边界条件,如果我们不加以详查就用,也会误人误己。

比如俗话说“自己的孩子得抱着”,很多家长就凭这一句话作为育儿指导,最终没有把孩子养大成人,倒是把孩子养成了巨婴。社会上出现的“妈宝、啃老族”等,都是被这么“抱”大的。不管孩子要什么父母都不加思考的满足,不管孩子惹出多大的麻烦,闹出多大的乱子,父母都会想尽办法帮孩子“摆平”,嘴里还念念有词,“谁让是自己的孩子呢?再怎么样也得抱着不能让掉地上。”

我们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么仔细想一下,凭借经验、俗话、谚语来决策有这么多陷阱,我们为什么还这么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呢?原因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会因为这样做更简单、不费脑,而且更容易被多数人所认同。

说到底,这是一个思维陷阱。因为俗话、谚语往往是由生活中的常识与经验的总结而来,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识。所以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在集体讨论、进言献策时,常常多种方案讨论到最后筛选的只剩下最后两种做最终选择时,“少数服从多数”的戏码就上演了,这往往会成为管理者们为了自己的决策能够胜出而最后使出来的王炸。

此时,底下人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站队,多数人会选择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领导的选择,容易导致好的想法遭遇“多数人暴力”而未被采用。大家都忘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此外,用俗语决策还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两面性。同一件事情,俗话和谚语往往也有相反的表述。比如人们常说做事要执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又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们常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可也说“瓜田不责履,李下不脱冠”,如此一来,到底该听谁的呢?

其实,俗话说的都没错,错就错在不能拿它当万金油使用,更不能用它来做决策。用俗语决策就像我们用道理服众一样,道理不错,但是没有方法指导你怎么做。只是“知道”而不是“知识”。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出一套能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才是真正的使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路子。

所以今后再要是听谁说道“说的有道理,就这么做!”就要当心了,可以多问一句,有什么具体的解决办法吗?千万不要落入“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的局”。在决策关头,不要忙于站队,不是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而是要听有理有据有解决方法的那个才对。

我们自己做决策也一样。不管是持家还是管理企业,不是脑门子一热随口就说出来的,也不是一拍大腿就能想出来的。是要通过系统的学习,积累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进而制定出来的,且行之有效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好,以上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重点内容:科学决策怎么做?做好五个步骤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