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与人》摘抄整理

一译序

1英国牛津大学托马斯曾在书评中写道:‘麦克尼尔是第一位把历史学与病理学合并起来,重新解释人类行为的学者;也是第一位把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地位的史学工作者。’

2本书意在通过揭示各种疫情循环模式对过去和当代历史的影响,将疫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

3疾病,特别是其中的传染病,乃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4笔者几大原理:首先人类大部分的生命处于一种介于“病菌微生物”和“大型天敌的巨寄生”之间的危险平衡之中。自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往往会导致其中一方过度发展,致使原有的均衡遭受威胁。其次,微寄生与人类宿主之间,主要依靠生物的自然调试能力,双方才长期维持一种内涵上不断变化但却不失均衡的关系。

5人类的任何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变化,生产能力的改变,均有可能导致均衡破坏。特别是以下三种:(1)人类舍渔猎而就农业生产(2)

人口的不断增长与集中,人口密度的增加与城居生活方式的出现(3)交通工具与运输能力的改善,引发洲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频繁交流。

二引言—关键概念


微寄生物:

是指微小生物题(病毒、细菌或多细胞生物),他们能在人体组织中找到可供维生的食物源。

巨寄生物:

在人类中主要指同类中的其他人。

第一章狩猎者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人与寄生

人类与寄生生物有着一种平衡,并不会导致人了大面积的感染。但是可杀死大型食草动物的武器和技术的发展,会使这一平衡打破,从而寄生肆虐。

1 直向进化:进化中的突变,通常指进化到新的更有利的生态位置。

2语言的进化:主管大脑,喉咙和舌咽的基因进化,是人类通向发音清晰的必经之路,而语言的形成又极大地提高了社群的合作能力。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人类狩猎者与环境相对稳定关系的建立

1人类虽以胜利者的姿态获得了新的生态地位,但总体来说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本身。

2人类文化的调试和发明创造降低了面对多样环境时调整生物机能的必要性。同时走出热带,我们的祖先远离了许多寄生生物。

3不久我们都将看到,在生物学和人口统计学上都有重大意义的疾病在温带人类社会中发展起来。但生态系统易受人类摆布的脆弱性仍是热带以外地区的永恒特征。

4梯度寄生:人类越深入寒冷或干燥气候带,他们的生存就越直接的依赖于他们与大型动植物的生态关系,在热带如此重要的与微寄生物系统的平衡反而不在那么重要。

人类狩猎者与环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

食物的生产使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和文明的兴起;与此同时,人口集中到形成社群,就会为潜在的病原体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简而言之,人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起和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寄生物的能力。而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会再次受到大自然的制约。这是一份难以打破的平衡,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但生态系统维持的是一种松散、不断变化的平衡,这种平衡虽然偶尔或暂时在时空上会有一定的变化,但却能有效的抵制剧烈的,大的变动。

第二章历史的突破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农牧业的兴起

农业的发展使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区域内动植物减趋单一。同时人类的活动降低了掠夺者的角色,食物链缩短了。而食物链的缩短有将人类拖进了无休止的劳作当中。尤其是除草工作

1终极群聚期:动物因与生长地的气候条件不符而迁移到安定状态的阶段。

人们发展农业,终要受到杂草困扰。

只要人们继续改变自然环境,并使之适应于农业,他们就会阻挠重新建立自然的终极群聚期的生态系统,因此仍会受到杂草泛滥的困扰。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新生活方式与疫病

长期或永久的定居在一个村庄,就会卷入新的寄生物的侵扰。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儿童病和文明社会疾病模式的出现

文明社会出现,某些直接在人类之间传播无需中间宿主的细菌和病毒性疫病,首先是文明社会的疾病(即所谓的文明病),乃城市和与城市相连的农村的特殊标识和疫病负担。它们包括麻疹,腮腺炎,百日咳,天花等,几乎为所有现代人所熟悉的现代儿童病。

大部分都是通过动传播到人,所以文明的发展是人口聚集,给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一种稳定的新疾病模式,只有当双方从最初的接触下存活下来,并且通过适当的生物和文化的调试达到相互容忍的关系时才算建立。而在调试的全过程,疾病病原体比人类遗传天赋或生理特征的相应改变快得多。

[if !supportLists](四)[endif]上古瘟疫之影响

一与文化病接触会导致人口的系统损失,而人类再生产的方式必须适应这种损失。

二瘟疫是推动文明传播,城市扩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文明通常只是把关键文化因素从精致的文化中心地区输出到新的地盘它是微型寄生方式推动。)

三战争常与流行病的蔓延过程交错,并掩盖他。

第三章欧亚疾病的大交融:公元前500年~公元1200年、

(一)瘟疫阻遏帝国扩张

事实上,对任何来自喜马拉雅山以外的入侵军都能加以重创的疾病梯度,在防守这一门户上比任何人为的设施都更有效。

帝国通过战争去扩张,许多都会被疫病挡住了扩张的步伐。

(二)圣经等古籍中的瘟疫

圣经中描述的上天的惩罚,其实多为后世人们所发现的瘟疫等疾病

[if !supportLists](三)[endif]疫病妨碍了中国早期南方文明的发展

南方尽管没有黄河水患,并且有长江这一黄金水道,土壤肥沃。但因其气候与北方的极大差异,导致其疫病比北方严重许多。许多向南拓荒的人,大多被疫病梯度挡在门外。所以阻碍了早期南方的文明发展。如登革热,血吸虫病。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印度的看似富足与实际贫弱

1印度位于恒河附近所具有的特殊的湿热气候使其具有极其沉重的微型寄生关系。古代印度文明是在早期中国人难以忍受的气候和疾病环境中形成的。

2当地的气候导致只要足够的人口出现,即会引发大面积的寄生物滋生。

3沉重的传染病负担,必然会导致其国力的削弱。其表面上的出口只是看似的富足。同时还具有政治和军事的软弱(喜马拉雅山见上方所提)

4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宗教的出世主义也与此有关。

[if !supportLists](五)[endif]地中海地区的巨型和微型寄生平衡

1国家成立共享的团体,被排斥和压迫的农民社会角色被转给了远方的野蛮人(如中国和古印度等农业国)

2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其疾病传播较为少见,而同样当地的人口增多,也会引来疟疾等疾病的流行,增加犯病风险。

[if !supportLists](六)[endif]四大“疾病圈”的出现

1到公元纪时,至少有四个不同的文明疾病圈已经形成,每个疾病圈内的传染病,一旦越出固有的边界,肆虐之前没有患病经历或免疫力的人口,都将是致命的。

2疾病圈之间相互影响的前提是他们之间有了某种交流,这种交流允许传染链扩展到新的地盘,并且新的地盘有足够稠密的人口,可以永久支持这种传染病,或至少支持一两季,如修昔底德所描述的雅典瘟疫。

[if !supportLists](七)[endif]疫病交流的开始与影响

1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和中亚绿洲上的居民因此达到了某种共生平衡,但这种共生极其脆弱而极易招致破坏。这种不稳定就像新传染病导致的生态失衡,并且也像很多传染病所处的情形那样,完全稳定的贸易和保护制度从不曾出现。

2 公元纪元前后,印度的宫廷文化开始向东南亚迁移。人口向水源条件好的热带地区集中,由此带来的健康问题几乎肯定是文化扩展相对缓慢的因素。微寄生现象的加剧(如疟疾,登革热,然后是水体传染的呼吸道疾病,再是贪吃残渣的极其复杂的多细胞寄生虫。)有力的阻止东南亚地区的人口增长到如中国印度这般大国。

3贸易的交流开始常态化,而贸易的频繁则导致微寄生和巨寄生的强化,这是导致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不仅仅对人口的影响,更是对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惯,文化技艺等传承等产生重要影响。

[if !supportLists](八)[endif]地方病的出现与文明疾病模式的新演进

1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致命的疾病转变成地方病,至少在那些人口稠密得可以无限维持传染链的地区。

2这些传染病间歇性发作,并且发作间隙的不断缩减,意味着具有免疫力的人口正在逐渐增加。在欧洲的黑暗时代,对传染病适应过程在欧洲也以这样有利的方式进行着。

3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宗教,也让罗马和中国有了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可比之处。也因此,基督教和佛教都也只是把突如其来的病故视为人生的当然事实,劝说死亡是对痛苦的解脱,是进入跟被爱的人的重新团圆的愉悦的来世生活的神赐通道,在那里世间的不公平和痛苦都将得到补偿。

第四章蒙古帝国颠覆旧有的疾病平衡:1200—1500年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蒙古人横穿欧亚大陆

蒙古成吉思汗等人的四处征战扩张,建立的横4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欧亚大陆相互更加紧密的联系,也让大草原上的野生啮齿类动物接触到了新疾病的携带者。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关于中国等地的鼠疫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腹地开始流行鼠疫。一是1870年出现的汽船航线网,将鼠疫传播到全球的通道。二是船上带有传染源的老鼠和跳蚤将传染源传播给半干旱地区的他们的远亲。三是中国云南和中国东北地区的人们当中存在的古老的习俗,似乎相当有效的阻止了鼠疫对人类的感染。

[if !supportLists](三)[endif]欧洲鼠疫的大流行

欧洲的鼠疫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蒙古帝国的扩张有关,一是鼠疫可能来源于中国的云南等地,二是帝国的扩张于强大导致欧亚之间的交流与贸易更加频繁。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欧洲其他疫病方式的变动

1麻风病在那时是一个集合名词,用来描述显著而可怕的方式感染皮肤的多种传染病。

2一是饮食,二是关于疾病竞争模式的变动,如麻风病可能因为肺结核的发病率提高而减少

3疾病的真正原因:皮肤与皮肤的接触程度,取决于大部分人口,尤其是穷人获得衣物和燃料的程度(西欧后期羊毛纺织品发展,打破人们这类疾病的皮肤传播方式。)但也会促进臭虫和虱子的繁殖,传播斑疹伤寒等疾病

4这也使麻风病等疾病的传染源直面生存危机,而热带螺旋体碰巧找到新的生存之道,通过性器官粘膜在宿主间传播———梅毒。

[if !supportLists](五)[endif]新疫病平衡模式的重新建立

15世纪末,一个欧洲人口增长的新时代到来。

1巨寄生方式的改变。或许存在着地方性暴力日趋减少的趋势。

2但与此同时,世界环球大冒险又开始了,并造成了极大影响。

3黑死病等疫病对但当时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虐杀犹太人,认为他们是疫病的原罪),还有文学(疫病上天的惩罚),宗教,艺术

瘟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价值变迁

瘟疫的爆发为宗教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同时瘟疫的逐渐平复,经济复苏,让人们再次开始改变观念,想要享乐,从而开始打破宗教束缚。另一方面,瘟疫并未完全消失,而相对于僵化萦绕的教会,城市政府对恶性疾病的反应更加迅速,从而人们开始渐渐以国家为尊而非教会,故国家这一概念逐渐强化。由此引导出文艺复兴文化思想的兴起以及相关政治制度的新想法。

5故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价值变迁,绝不可能仅仅取决于瘟疫;然而,瘟疫流行以及城市当局应对瘟疫的成功方式,肯定对欧洲意识形态的划时代转变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if !supportLists](六)[endif]鼠疫对欧洲以外地区的影响


第五章跨越大洋的交流1500—1700AD

新大陆的疾病流传,印第安人的梅毒。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新大陆遭遇疾病

新大陆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作物能过养活更多的人,导致当地的人口稠密程度大大超过当时的欧洲,而同时他们驯服的牲畜并不多,避免了某些疾病的传播。当地的生态体系较之更加广阔的欧亚大陆来说,更加单一。所以当欧洲踏上新大路,带来了疾病。一方面,造成当地疾病的流行,人口减少,另一方面,疫病的流行是劳动力短缺和经济衰弱,故其政治体制等开始被迫改革,这也是某些地方的一些制度与欧洲存在相似的原因之一。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天花与欧洲人的胜利

道德沦丧和生存意志的完全崩溃

1518年,西班牙进攻印第安人时,带来了天花,也因此赢得了战争。

西班牙和印第安人都认为瘟疫是神灵的惩罚(出于对瘟疫的恐惧),而同时这可怕的瘟疫对西班牙人确是几乎毫无伤害(因其儿时已感染,大多获得终生免疫)。顾认为是神灵借此表达对侵略者的偏爱。由此也导致当地宗教的迷茫和当地人生存意志的崩溃。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印第安人加入并影响旧大路疫病圈

16世纪加入疫病圈的美洲,因从与世隔绝到突然融入,那些对旧大路而言并不致命的疾病让美洲遭受重创,大部分人口丧生于此。

1非洲传染病;如疟疾和黄热病,乃是人类在新大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定居和生存方式的决定因素(而这也是非洲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之一)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欧洲大陆的新疫病

英国汗热症(昙花一现)梅毒和斑疹伤寒

1梅毒对于人口减少并未有太多影响,多在贵族中流行,所加速的不过是社会流动性。

2斑疹伤寒多发生于军队,孤儿院等,因贫穷和拥挤而产生。伤亡人数大。

3英国汗热症一是偏爱攻击上层阶级,与斑疹伤寒有着相反的社会后果,二是1555年后消失,昙花一现(1529年的那场爆发极大的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if !supportLists](五)[endif]人类疫病的均质化

1一个社会的疫病越多,其传染病的破坏性越小,即使相当高的儿童死亡率也相对易于承受。

21300—1700流行病的训化,直接起因源于那个时代的两大交通革命:一蒙古的陆路;二欧洲的水陆。

[if !supportLists](六)[endif]新疫病模式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推动了公共卫生和保健措施的完善(欧洲明显更加发达)

2欧洲扩张世界近代史中如此重要,还有其特殊的生态原因。欧洲能找到能充分利用人口增长所产生的新能量的有利地位,而这种人口增长是变化了的疫病模式富赋予旧大陆所有文明民族的。

3疫病模式的改变和美洲粮食作物的扩展所带来的产量提高,可能是在近代早期引发文明社会的人口增长的两个最活跃的因素。还有其他巨寄生方面的变化,如新式武器的出现。


第六章近代医学实践的影响:1700年——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出现

宗教朝圣在引发疫病中扮演的角色可与战争比肩。所以疫病来自于上帝这一信念,使若采取预防措施,无异于干预神的旨意。疾病和朝圣在心理和疫病上相互强化。

医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并且在早期并未对人口造成很大影响(大多数人不能负担看医生的经济)。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近代世界人口的成长

1疫病逐渐演化为相对无害的儿童地方性疾病,并且疫病流行对人口损失越来越小。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天花接种的出现和传播

[if !supportLists](四)[endif]新疫病模式与欧洲历史

1、18世纪英国相对于法国的崛起,有赖于英国的人口增长比法国开始得更在又延续得更长。政治制度、煤铁矿山、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对此发生作用,但两个国家不同的疫病经历与彼此的人口史有密切关系。

2传染病重要性的降低(有医学进步的成分,但主要为人们意识不到的生态调整),构建了“启蒙运动”的哲学和社会认知的普及化的基本背景。

[if !supportLists](五)[endif]霍乱流布世界

是工业化带来的疫病模式改变的早期重要表现

[if !supportLists](六)[endif]霍乱对现代医学和卫生制度的促动

19世纪里一再重复的霍乱恐慌,直接推动了保障城市卫生和公共健康的立法实践

1霍乱为对立派别关于传染病理论的长期争论,增添了新的紧迫感.

[if !supportLists](七)[endif]现代医学和卫生制度大放异彩

[if !supportLists](八)[endif]现代医学并非战无不胜

[if !supportLists](九)[endif]历史的启示

由微观的个体——单个的人上升至宏观的人类与疫病的关系,威廉·麦克尼尔运用自如,这渊博的学识素养构建的大厦,正是应该成为被中国读者所关注并学以致用的地方。发现问题进而能用正确方式解决问题的人才能被称为智者,防微杜渐,任何事情预防远比事后的弥补更重要。


全球化的进程,让原本只属于地方性的疫病成为全球性的疫病,对那些原本没有此病免疫力的地区造成重大伤害;但另一方面,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瘟疫爆发原因和传播途径的认识;公共卫生检疫制度的形成、现代清洁城市的建设,使瘟疫爆发的几率大为减少;现代医学的发展,更是让人们看到了制服疫病的曙光,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天花,更是被人类彻底消灭。


威廉·麦克尼尔这部《瘟疫和人》正可成为唤醒国人人类公共卫生意识的先锋著作。虽然九十九高龄的威廉·麦克尼尔已离开了我们,离开这个他所热爱的星球,但是他的著作却在全世界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发挥着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使命。


身体已然不复存在,精神却长久流传,《瘟疫与人》一书是威廉·麦克尼尔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吾生而有涯,而求知却无涯,借用中国先哲屈原先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表达对这部《瘟疫与人》著作的敬意。


 只有每个人都发挥自我积极的力量,由瘟疫而造成的人间惨剧才不会重演,只有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有那种全局观的认知,才会让瘟疫这类可怕的疾病不再死了肆虐残害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瘟疫与人》摘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