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时代里的一抹纯粹----观韩国电影《兹山鱼谱》

韩国二百年前,朝鲜王朝时期,大学者丁若铨被流放到黑山岛,十几年间,在岛上闲居索处,幽居寂寥,与岛上年轻渔民昌大互为老师,大文豪向昌大学习海洋生物知识,昌大是小妾所生,是种族制度下的“贱民”,不甘于身份地位,热爱读书,希求以朱子理想做官改变社会,自学四书五经学不通的情况下,大文豪丁若铨三言两语释义清楚,因此拜为老师学习儒学。昌大学有所成,与老师观念迥异,老师避世专心著述鱼谱,昌大积极入世,考中进士作了官,但因目睹官场黑暗,与所学相悖,大受刺激,后来辞官带家人回到岛上,但此时先生已积劳成疾去世。

故事很简单,导演是曾导过《素媛》《思悼》《王的男人》的李濬益,演员也很本色。

通篇是黑白电影,显得干净,庄严,只在最后结尾的时候出现一点亮蓝点缀,那是一只刚破茧而出的小鸟,天蓝色的羽毛,在一片黑白影像中是那么夺目,只短暂出现了几秒,小蓝鸟就展翅高飞了。影片重回黑白。

这一点耀眼的彩色,极像是电影《辛德勒名单》中小女孩的红裙子,令人经久不忘。

这是一部心灵电影,一部治愈电影,富含哲理、思辩,网上也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8.5分,这是今年韩国电影的最高分。

我是看了公众号《南风窗》的推荐去看的,很好看的一部电影,看完也没有心灰意冷、满心沮丧,而是受到感染,得到一些启发:

一是终身学习的观念。象苏东坡一样,被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生活上很困顿,依然没有停止学习,在黄州自己开荒种地,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成就著名的“东坡肉”。丁若铨被流放到荒凉的黑山岛,去此岛要走海路900里,岛周围35里水域内没有人家,整个岛上只有283户目不识丁的“贱民”,唯一的“岛长”也是书文不通,都看不懂书信。话说那个“岛长”演技真好,虽有表演痕迹,却是收放自如。丁若铨的一肚子墨水全无用处,慢慢丁若铨结识了好学的少年昌大,两人互换知识,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昌大学得其全部学问,丁若铨也由一名性理学家、儒士成就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著述了《兹山鱼谱》。看完电影,发现网友们称呼丁若铨为“朝鲜苏东坡”。

二是身处逆境愈要乐观。片子开头,由于丁氏三兄弟信仰西方天主教,不见容于当时的社会,犯了逆麟,丁家老二被斩首身死,老大丁若铨和老三丁若镛被流放,分别的时候,弟弟问哥哥是否担忧前路,丁若铨答曰“没有,还有些激动”。到了岛上,因为岛民都没有文化,精神上也无从交流,丁若铨也从不郁闷,相反积极融入村民,和善良的村民们打成一片,向昌大问学鱼类知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时赏月,出海打鱼、写作,写诗,还和收留他的房东胖胖的可居婶结婚,生儿育女,影片也相应节奏舒缓,观来十分轻松愉悦。

三是随遇而安,内心平和安宁是至境。丁若铨被流放,从壮年到老年,在岛上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虽然老年了也依然盼望“被召回”,能继续为国家效力,但是至死也没有接到朝廷通知,他仍旧勤奋著述,笔耕不辍,保持内心的“静”,坚守了读书人的“节”。

近日,在网上读了张远山《间世异人资耀华》,资耀华作为一名金融家、银行家,成就卓著,一代金融巨子陈光甫说他“才学兼长,服务精勤”,蒋介石说他“抗战有功”,共产党为他盖棺定论在讣告中说他“对共和国的建立有襄赞之功”,是他建言才保留了“中国银行”这个名号,从而保存了在世界各地的大笔存款。解放后半隐身任人行参事室主任,后面几十年默默成就一代货币史大家,著述累累。看到最后才知是资中筠的父亲。

沈从文一代文学大家,半途弃文转而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这个韩国电影中人物丁若铨,由大学者转为生物学家,由资耀华、沈从文到丁若铨,无不是甘于寂寞,潜心著述,坐得住冷板凳,或沉浸于货币史料勾沉,或痴迷于民俗服饰考证,或醉心于科学观察实践,终成一代大家。

原来学问二字,是问了学,学了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喧嚣时代里的一抹纯粹----观韩国电影《兹山鱼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