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一、基本知识点
1、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两大基本功能
2、互联网基础发展的三个阶段
3、组成互联网的两部分
4、互联网(即端系统之间)主要的两种通信方式
5、比较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6、三种交换主要特点
7、计算机网络按 网络的作用范围 分类
8、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①速率(bit/s,有时也写为bps,即bit per second)
②带宽(b/s或bit/s,"比特每秒")
③吞吐量(throughput)
④时延(delay/latency)
⑤时延带宽积
⑥往返时间RTT(Round-Trip Time)
⑦利用率
9、发送时延与传播时延的区别
10、网络协议 的定义与 协议包含的3种元素
11、计算机网络的分层 与 分层的好处
12、需要分层的原因
二、概念解释
-知识概念
internet
Internet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
WWW(World Wide Web)
DNS(Domain Name System)
TCP(Transmisson Control Protocol)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PDU(Protocol Data Unit
计算机之间通信
电路交换
比特(bit)
-组织概念
互联网管辖组织关系图
-本章的重要概念(书本)
三、数学计算
1、发送时延
·算式
·【例题1】
2、传播时延
·算式:
·【例题2】
3、时延带宽积
本文是给自己拿来作复习用的~会有点乱~大家见谅~(o゚▽゚)o
是结合了课本、复习ppt以及自身的理解,将书本知识进行总结以及可能出现的概念进行简单解释,也综合了一点可能会出到的计算题~
如有误,欢迎指出并一起探讨哩~~
①连通性——两台间可互换信息(但互联网具有虚拟性)
②共享——即资源共享。有多方面,如:信息共享、软件共享、硬件共享…
(硬件共享Exp:比特币 算是区块上的硬件共享,凭计算机性能得币挖矿)
①第一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的过程。
②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1985年起)
(三级-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③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1993年起)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者)
①边缘部分-由所有主机(服务器)组成,用户直接使用的;
-作用: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②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与链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作用: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①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即Client/Server方式
②对等方式(P2P方式)-即Peer-to-Peer方式
①电路交换:(适合连续性的数据)
重要特点: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优点: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缺点:线路利用率低,电路连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终端用户不能通信
②报文交换(存储转发):
优点: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不需建立连接),信道利用率高(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通信(可以多个用户使用一条线路)
缺点:时延大,占用交换节点大量的内存和外存,实时性不高
③分组交换(存储转发):
优点:兼顾电路与报文交换的优点,电路利用率高,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缺点:额外开支稍大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持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节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如下图:
①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②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③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④个人区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比特率(bit rate),表示数据的传送速率,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速率的单位是b/s,kb/s,Mb/s,Gb/s等;b就是bit,一个“二进制数字”,也称“位”。
(注意提到网络的速率时,往往指的是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而非实际运行速率)
两种含义:a、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兹(Hz,或千赫、兆赫、吉赫)
b、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数据率的单位bit/s,"比特每秒"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
千比每秒,即kb/s(10³ b/s)
兆比每秒,即Mb/s(10e6 b/s)
吉比每秒,即Gb/s(10e9 b/s)
太比每秒,即Tb/s(10e12 b/s)
a、发送时延(内部):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b、传播时延(外部):是电磁波(无线信号)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由链路特性决定,与发送时延本质上不同)
c、处理时延:对分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差错检验或查找转发表时产生了处理时延
d、排队时延:排队等待处理、转发时产生的时延,往往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
总时延:
各时延具体产生位置:
时延带宽积又称为 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为 传播时延 和 带宽 相乘得到的度量
发送时延 | 传播时延 | |
发生地方 | 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 | 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 |
有关/无关项 | 与传输信道的长度(或信号传送的距离)没有任何关系 | 与信号的发送速率无关; 信号传送的距离越远,传播时延就越大; 由链路特性决定; |
计算公式 |
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协议包含的3种元素:
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②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③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重要)
-五层协议的体系: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或网际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组成;
运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协议,而网络层最重要的协议是IP协议;
(通信两端协议要对等)
-各层中的协议
-分层的好处: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②灵活性好(可以部署到任何地方,不需考虑下层的不同)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原因:网络复杂->尽量把内容抽象出来,各司其职。
把需要的功能抽象出来的话,就不用考虑底层/别的层,如果需要交互时就发给下一层。
②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
解析:①100MB中 M指的是 2的20次方 ,B指的字节Byte,1 字节Byte = 8 比特bit
MB-兆字节-> 1MB=1024KB=1024*1024B=1024*1024 B= 2的20次方 *8b
②1 Mbit/s中 M指的是 10的6次方,即兆比每秒。
作答: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e7 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 kb/s
(2)数据长度为1e3 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 Gb/s
作答:
·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