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功成亦得亦失,却难知结局如何

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的典故都出自《史记》,也描述的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总有一些人才一战或一计成名,被追捧后如昙花般迅速凋落。毛遂一朝名就,为自己带来赵王及一众人的信任和赏识,却死因成谜。

毛遂(公元前285~前228年),河南原阳人,也是毛泽东的第22世祖。年轻时周游赵国,在赵国平原君门下作为食客,三年内表现平平没有名声。公元前258年,秦国围困赵都邯郸,平原君赵胜决定去楚国说服楚王与赵国联合抗秦。他打算带领府中最出色的二十个门客随行,但是只挑中十九个,踌躇之时,角落里的毛遂站了起来。平原君了解到他叫毛遂,来此已三年。自我介绍的时候,众人都嘲笑他说大话,平原君倒是赏识他的口才和胆量,便带着他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讨联合的事,门客在台阶下等待。时间过了很久,平原君口水都说干了,楚王就是不同意。毛遂提着佩剑,直接冒昧地跑上去插嘴。楚王虽不高兴,得知是平原君的门客,便让他说下去。“楚国地大物博,兵将千万,也曾是个霸主。没想到秦国一时崛起,不仅让楚国国君死在了那里,还把国都郢都夺了去,逼得大王不得不迁都。这种耻辱,就连赵国人都替你们蒙羞,大王竟然不想着有一朝复仇。这次来找大王,不仅是为解邯郸之围,也是为了楚国能一雪前耻啊!”楚王一时语塞,只得勉勉强强地同意。毛遂立即叫侍从拿来铜盆和鸡、狗、马的血,让大王与他们歃血为盟。结盟后,楚考烈王认命春申君黄歇为大将,领着八万大军奔赴邯郸,将秦国击溃,解了赵国之困。

此役过后,毛遂声名鹊起,被誉为“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得到平原君和赵孝成王的赏识。不过关于毛遂的结局,在历史上却有极大的出入。按各种资料的人物简介记载,毛遂死于公元前228年,但是对于毛遂之死,最普遍的看法是自刎。自刎的时间更是突兀,居然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这显然不成立的。普遍的观点认为,解了邯郸之围后,第二年,燕王喜命栗腹攻打赵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耗散,人才尽失,赵孝成王苦于无杰出将领,突然想起了那个一举成名的外交人才毛遂。毛遂没有政治野心,也自知没有那个能力,极力推辞。但是赵王一口认定,他只得硬着头皮上。虽然殚精竭虑,身先士卒,他的军队还是被打得惨败。无颜面对国民的毛遂,跑到树林里拔剑自尽,结束了短暂高光的一生——听起来挺悲壮的,发迹的前后反差,赵王的昏聩,令人不住地叹息。

不过同时期有两个毛遂,一个是朝廷里的毛遂,一个是农民。农民毛遂死于老井,还曾引发误会,让平原君感受了由悲到喜的心态起伏。不过史记中的毛遂还是著名的那个毛遂,对于他的死因,并不明确。我想,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赵王再怎么无能也不会让外交人才去前线打仗。毕竟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文官上战场,朝中群臣也不会同意。如果毛遂真死在公元前228年,那也有五十几岁了,对古代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遂自荐:功成亦得亦失,却难知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