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
“在刚刚的对话里,哪些是事实?”我问。
学生认为,关于威尔·史密斯打人,还有他的家人情况部分、他的成长经历都是事实。
“这部分确实可以归入事实范畴,但这些都是我告诉你的,属于二手事实,你并没有求证过。现在网上许多谣言也是打着事实的旗号混淆视听,所以你要记住,不是听到看到的事件就可以当作事实。”
“你会发现,这些事实就像拼图,开始只有一块,然后又出现了第二块,第三块。每增加一块事实的拼图,我们的观点都会受到影响,而片面的事实组合到一起,才呈现出相对全貌的事实。”
“当一个热点问题下我们和别人争论,很可能是我们接受到的事实信息不同,以此建立起来的观点就更加南辕北辙了。”
“所以在提出观点之前,收集可靠、全面的事实很重要。”
【观点】
“每一个客观的事实背后,都伴随着许多主观评价。我刚刚问你支不支持威尔打人,无论你支持或不支持,都代表了一种观点。”
“观点的背后是价值判断。你不支持,因为你觉得打人不对,暴力是不好的,这是你的价值观。但也有人会认为人不应该完全放弃暴力,威尔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这种行为是完全正常的,保护家人更加重要,这是他的价值观。”
“有许多东西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比如刚刚我们说过的,我们获取到的事实信息不同。又比如说,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一个文明社会里长大的人,更倾向于反对暴力。而在动荡社会中长大的人,暴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更可能崇尚暴力。”
“影响价值判断的其他重要因素包括偏见、思维方式、信仰,以及最最重要的——立场。”
【立场】
“有一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什么是立场——屁股坐在哪里,就为谁说话。”
“我们天然地拥有立场。比如我是中国人,我依靠着祖国生活,我对祖国有情感归属,所以在对待中外关系时,我的立场肯定是倾向于支持中国的。这很正常,许多人都像我一样。”
“又比如你是学生,我是老师,你是孩子,我是家长,你和我同为女性。我们的种族、职业、年龄、社会阶层,都会决定或影响我们的立场。”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时,一定要跳出既定的立场。”
“我曾经办过一场趣味辩论赛,辩题是‘家长比孩子更累vs孩子比家长更累’,比赛双方是家长队和孩子队,他们是五六年级学生。”
“有意思的是,我让家长论证‘孩子比家长更累’,让孩子论证‘家长比孩子更累’,他们在比赛时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却都笑了。”
“他们一开始对自己论证的观点都是不认同的,做家长的觉得我辛辛苦苦工作,要养孩子要还房贷,还有各种人情世故,活得多累啊,你一个小孩子,每天看几页书还喊累。孩子也觉得做家长多爽啊,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哪有孩子累。”
“可是在辩论中,家长不得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发现了父母的期待是不能承受之重,发现了作为孩子自己没有得到平等的尊重,更没有自由……在那一刻,他们和解了。”